顯示具有 閱讀心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閱讀心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巴菲特或行為科學? (Buffett or BS?)Online Exclusive Update - #105

2011年10月16日 星期日

已經看了羅伯特清崎的有錢人的陰謀網站一段時間,對於文章中有些觀念頗覺受用,在此特節錄一些,詳文還請至原網站登錄後閱讀,本網站及本人不負翻譯錯誤之責。

BS我猜是行為科學的縮寫(Behavioural sciences)

以下是此篇文章的重點翻譯節錄,詳細請見原文。

巴菲特被稱為奧馬哈先知,當他說話時全世界的人都豎耳傾聽。當他買進時,全世界都跟進。我非常尊敬華倫巴菲特。他是一位非常聰明的男人以及是一位偉大的投資者,但是是不是他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他的公司柏克夏海瑟威在金融海嘯(2008年9月開始)時期表現得並不好,這家公司股價隨著股市一起崩盤,以我的看法,專業投資人不論是在上漲或是下跌的環境,都應該表現得好才是--但是這僅是我的個人看法與哲學。

  1. 我提到巴菲特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的理由是:
    他的績效沒有超越市場(大盤)
  2. 他所投資的信用評級公司,穆迪信評(Moody’s)是次貸危機的中心,在許多方面而言,這家公司是一個尚未被逮捕的罪犯。
  3. 最近他說,富人應該課跟他的秘書類似的稅率。(註:意思是富人的稅繳得太少了)
  4. 他最近正在撥電話給特別有錢的人並請求他們,多捐一點錢給政府。當他撥電話給我的朋友唐納川普(Donald Trump,美國地產大亨)川普委婉的告訴巴菲特,他自己有能力來做捐款(慈善事業),不需要政府來幫他做這件事。
  5. 此時,柏克夏海瑟威公司正在買回庫藏股。

你可能覺得買回庫藏股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但這事發生在巴菲特先生身上,就是一件大事。專業投資人買回他自己的股票,通常是一個警訊。他可能代表著許多事情:通常一家公司買回庫藏股,可能表示"我公司的股票沒有上漲,但是藉由買回庫藏股來操縱股價上漲,如此會使我的股東快樂且喜歡我。"或者是"我無法找到一宗好的交易"也可能是"我不知如何令公司繼續成長" …

在CNBC接受訪問時,巴菲特說:"他正在買入柏克夏海瑟威的股票,理由是這家公司股票價格低於其內在價值。"此話一出,公司股價立即回升,由巴菲特當領頭羊,然後羊群們就跟著走。

誰知道真相呢?只有巴菲特知道吧!

有2個我不投資股票的理由:
理由1:自公司CEO以降,員工們都是在玩遊戲,許多員工利用公開發行公司的錢當作是他們的私人開支帳戶或是ATM提款機。這就是為何我傾向投資私人公司(未公開發行)。這些公司都是朋友所開,他們擁有這些公司,而且我知道誰可以值得信賴。
理由2:我為了現金流投資,而不是為了資本利得。大部分投資人投資股市是為了資本利得(賺價差)。投資在現金流,我每月或每季都會收到支票,如果對於支票金額不滿意,就撥個電話給朋友企業家們,問他們到底是怎麼回事?

試著打電話給巴菲特,然後看看會發生什麼事?(意思是不會有任何回應,根本就無法接通巴菲特本人)

  October 13, 2011

Buffett or BS?

Warren Buffet is often called the “Oracle of Omaha.” When he speaks, the world listens. When he buys, markets move. I have tremendous respect for Warren Buffet. He’s obviously a very smart man and a great investor, but could it be that his time has past?

His company, Berkshire Hathaway (BSH), didn’t do well in the stock market during the crisis. BSH crashed along with the rest of the stock market. It’s my opinion that a professional investor’s portfolio should do well in an up-trending market and even better in a down-trending market—but that’s just my opinion and philosophy.

The reasons I say his time may have past are:

  1. He didn’t outperform the market.
  2. His credit rating company, Moody’s, was at the center of the subprime crisis, and in many ways is the culprit that hasn’t been arrested.
  3. He’s saying the rich should pay a similar percentage in tax as his secretary 
  4. He’s calling the ultra-rich and asking them to donate more money to the government. When he called my friend Donald Trump, Trump politely told him that he was able to make his own donations. He did not need the government to do his donating for him. 5.
  5. Now, Berkshire Hathaway is buying back its own shares

You may not think that buying your own shares is much news…but it is when Mr. Buffet does it.

Buying your own shares is often a red flag for professional stock investors. It can mean a number of things. Generally, when a company buys its own shares, it means, “I can’t get my share price to go up so I’ll manipulate the share price up by buying my own shares, which will make my shareholders happy and like me.” It can also mean, “I can’t find a good deal,” or, “I don’t know how to grow my company,” or, “I’ve got more money than brains,” or, “The best return for my money is to invest in my company.”

On CNBC, Buffet said he was buying back shares of Berkshire Hathaway because the value of his stock was less than the “intrinsic value of his company.” This sent the price of his stock back up. Where Warren leads, the sheep follow.

Who knows what the truth is? Only Warren knows.

There are two reasons why I don’t invest in stocks.

Reason #1: Employees play too many games, from the CEO down. Many employees use the public company as their person expense account and ATM. This is why I tend to invest in private companies, not public ones. The private companies are businesses of friends, fellow entrepreneurs who own their company and whom I know and trust.

Reason #2: I invest for cash flow, not capital gains. Most people who play the stock market invest for capital gains, wanting the price to go up. Investing for cash flow, I receive a check every month or every quarter. If I don’t like the dollar amount on my check, I call my friend to find out what’s going on.

Try calling Warren and see what happens.

Thank you for supporting COR.

Robert Kiyosaki

1


閱讀全文...

Vanguard的主動型基金(Active in Vanguard)

2010年10月29日 星期五

Vanguard給大多數人的印象可能就是指數型基金的始祖,也是指數型基金的大發行人,其實它的主動管理基金佔了Vanguard基金集團總管理資產的約45%多一點(截至2010年6月底約有5370多億美元),而指數型基金則佔了其餘的54%多一點,可見Vanguard並不是只發展指數型基金。在一篇Morningstar分析文章中,作者列舉了許多Vanguard自家的主動型基金與被動型基金的比較,其中有許多主動型基金不論是長期或短期的滾動報酬,皆贏過相對應指數的被動式管理基金,乍看之下,Vanguard似乎是自打嘴巴,而且是牆頭草,2邊都押(主動管理與被動管理之資產規模幾乎是一半一半),這篇有點像是『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當然如果深入了解,我們知道其實是沒有矛盾之處的。

不論是Vanguard基金公司或是它的創辦人John Bogle都沒有說過指數型基金一定贏主動式基金,只是強調,投資人很難在事前預測出未來會贏指數的主動式共同基金。投資人即使真要選擇主動式管理的基金,也要選擇低成本(低內扣費用)、分散化及有較低的周轉率的主動式基金,而這些特質,就是Vanguard基金家族主動式基金的特質,這也可以部分解釋他跟Vanguard的指數型基金相比,還能有不錯的成績。

我的觀察是,投資人的注意力還是很難離開高績效的主動型基金,特別是中短期的績效,一般投資人極難忍受10年的時間裡,得到差的報酬甚至是負報酬,台灣的投資人更是短視,通常一年就覺得非常長了,銀行的理專通常進出的時間間隔,我常常聽到的都是在半年以內,一方面能帶來較高的周轉率(也就是較高的佣金收入),一方面也能向客戶交代績效(客戶就是要看到入袋為安),這是一個共犯結構,雙方都需要負一半的責任。

所以當一位理財顧問要告訴客戶以指數型基金為投資標的時(以被動式管理&資產配置為投資的策略),它所需要花費的時間與心力,可能是一般金融從業人員的數倍,可說是吃力不一定討好,需要面對接踵而來的疑問與懷疑,需要非常長的時間做投資人教育,可能10年過去了,績效剛好被其他投資人拿來的數檔主動式基金打敗,指數化投資人可能10年過去了,對指數化投資還是會有信心危機,只有極少數投資人,他們深入了解指數化的好,建立起了堅定的信念,排除許多誘惑的毒蘋果,而能堅持到最後(可能是長達20到30年的時間,甚至更長)。

指數化投資,是一條漫長而無趣的投資之路,不像擇時進出,不像選擇(主動式)基金或是股票那樣,充滿了刺激與各種花樣,每年都有許多贏家(打敗指數)可以述說他們的豐功偉業,但長期而言,卻大多數都輸給指數了,可惜的是,大部分投資人看不到長期,他們只看到近在眼前的誘惑,只記得最近發生的事件,選擇將歷史遺忘,選擇忘記過去慘痛的教訓,選擇繼續追求那不可預知的未來績效。


閱讀全文...

可以有空去釣魚的投資組合(Gone Fishin’Portfolio)讀後整理

2010年6月22日 星期二

作者是一個指數化投資的信徒,雖然它也會投資個股與擇時交易,但這些僅僅是興趣,只占投資組合極小的一部分。雖然作者鉅細靡遺的敘述了該如何投資,但是由於我們是外國人,書中是針對美國人建議,很多部分並不適用於外國人,所以我會整理一些我們適用的部分,來代替書中的建議。(後續會一一提出)

根據Vanguard截至2009年底的績效資料顯示,可以有空去釣魚的投資組合績效得到34.3%而同時間S&P 500卻只有 23.4%。.(註:SPY(追蹤S&P 500的ETF)2009年的績效是26.31%)

這個投資策略自從7年前成立以來從來沒有被大盤(S&P 500)打敗過。而且過去7年每一年的績效都打敗大盤,風險也遠小於大盤的風險。(見下圖)

我們知道沒有其他長期的資本增值策略是比這個策略更安全而且只需要更短的期間(意思是短期間就能達成更好的投資績效)。之所以能如此的秘密是--我們做資產配置以及每年的再平衡(rebalance) – 在大型股、小型股、全球股票、REITs、礦產股以及3類債券間,作再平衡的操作。這個系統簡單易懂,沒有經濟的預測、市場的擇時或是擇股,它只是做一些較不常見的資產混合、廣泛的分散投資、最低的投資成本以及有高的稅務效率。

那麼這個可以有空去釣魚的投資組合跟主動式基金比較起來如何呢?非常的優秀,歷史資料顯示,每一年主動管理基金經理人有四分之三的人是輸給沒有管理的市場指數,如果再經過一段長期間,更是超過95%的經理人輸給大盤。然而可以有空去釣魚的投資組合在過去7年不但打敗大盤(S&P 500),他甚至超越98%以上的主動式基金經理人,而且也超越Berkshire Hathaway(巴菲特的控股公司)。

這個系統是建立在曾經得過諾貝爾經濟學獎(1990年)的投資策略(馬可維茲與威廉夏普的現代投資組合理論)。

除了傑出的績效以外,可以有空去釣魚的投資組合排除了7個主要的投資風險:

1. 避免資金不足的風險 –在你要退休的時候,通膨的風險將會減損你的購買力。

2.避免太過保守的配置資金。(美國國庫券(T-bills) 和定存無法讓你的資產快速增值)

3.避免投資人太過積極的配置投資組合。(所以你不必擔心你的投資化為烏有)

4. 避免個股風險(因為沒有配置個別股票或債券,所以不會讓你因為持有雷曼兄弟或是AIG而使投資組合資產化為烏有)

5. 避免你成為華爾街高投資成本的犧牲者。(台灣尤其是高投資成本的環境)

6. 具有稅務效率,避免被國稅局取走你的投資收入。(台灣投資人須自行跟美國國稅局辦理退稅,投資人如有退稅問題,歡迎與我洽詢)

7.排除了愚笨的代理人風險。一但你管理自己的資金,絕對不會陷入像 “馬多夫(Bernie Madoff)”這樣的詐騙陷阱。

記住:不是錢,時間才是你最寶貴的資源。時間是容易腐壞的、不能代替的,還有不像錢一樣,時間是不能被儲存起來的。

這個投資系統真正漂亮的地方是:它允許你重新安排時間在具有高品質的生活,不管是你喜歡的工作還是僅僅享受你跟朋友與家人的聚會時光。可以有空去釣魚的投資組合給你一個極好的機會去增加財富,同時它也使你有更多的時間去奉獻給人群以及做你喜歡的消遣娛樂。

可以有空去釣魚的投資組合The Gone Fishin’Portfolio

待續…


閱讀全文...

書摘-這小子,讓川普讚嘆!

2009年9月11日 星期五

這是一本講述創業與銷售的自傳體書籍,作者卡麥隆‧強森(Cameron Johnson)詳細地述說他的創業歷程與思考模式,雖然只有21歲,卻成功創立過12家公司,他的成長與學習經驗,值得深入玩味。

其實,任何年齡的人都能開創成功的事業,無論你現在是九歲、十九歲或九十歲。

真正的成功是幸福美滿、過著充實又富裕的生活,有真誠的友誼相伴,而且全然享受自己所做的事。真正的成功,是以創新、創意和符合倫理道德的方式,帶動經濟成長,並且為他人創造成長、工作和機會。真正的成功,是讓世界變得比你來到這個世界時還要更好。

成功創業家必須知道的關鍵原則:首先,你必須相信自己。

人們購買你的產品和服務,不只是因為他們喜歡或想要你的產品和服務,也是因為他們喜歡你。

你必須相信你所販售的東西。

最頂尖的業務員都是把心力集中在發問和傾聽,而非追著人們賣東西。

當你尊重自己,自己就會心懷敬意地對待他人。

過於貪圖快速的成長,是創業家所犯下最大、最常見的一個錯誤。

對一家公司來說,再沒有比嚴格的自我檢視更重要的事情了。從小規模出發,會強迫你從早期犯下的錯誤中學得教訓。

關於理財,我學到最重要的一件事並非追逐金錢。如果你的目的是追逐金錢,那將會毀了你的人生。如果你轉而將自己的心力投注於培養理財知識,金錢將會追隨你。

「做好準備和付諸行動」是引爆機會炸彈的火花。

這個經驗也讓我在工作和生活需求之間取得平衡,上了重要的一課:如果你努力調整,就可以找到方法,讓兩者取得正確的平衡點。

你必須提供給顧客的,是你對品質和誠信的堅定承諾。

你對於把事情做對,並且設法做的更好的熱情。

在設想這些之前,還有一項更重要的事情要考慮:這是你所熱愛的事業嗎?

金錢本身並不是目標,而是一種回饋,讓我知道我處於追求目標的正軌上。

在我的人生中,有好幾次我必須做出關鍵性的決定——很有可能底改變我人生軌跡的決定。每一次,一旦我做出決定,並且付諸行動,我就不再懷疑那個決定的對錯。

仔細聆聽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不要害怕採取行動、付諸實踐。如果能這麼做,無論你的工作或你的人生,你都能脫穎而出。

事實上,破滅的並非「網路泡沬」,而是「網路廣告」和「股價過於高估」這兩個泡沬。

當你觀察到收入的成長趨緩時,你必須做以下兩件事之一:設法創造額外的收入,抑或立即削減支出。

網際網路並不是唯一一種變遷快速的事物。當今世界上,幾乎所有事物變化的步調都比以前快上許多,而且改變的速度只可能加快。「不應變,就滅亡」這句話適用於任何地方。

「大膽作夢——但由小起步。」(dream big and start small)

願意每天學習新事物,是成功人士最重要的一項特質。有這樣的特質,不只是能在商場上成功而已,而是「做任何事情」都會成功。

保持開放的心胸是很重要的。

實際應用領導經營團隊、識人、審慎地衡量風險,在真實的情境中管理資金,這些事都和課堂上有著截然不同的遊戲規則。

爸爸媽媽們,教你的孩子建立金錢觀念——因為很有可能,未來沒有人會教他們。

你說的對,我沒有不同意你的說法,但是我『正在』受教育啊——真實世界的教育。每一天,即使我不在課堂裡,我還是一直在學習,而且步調比我大學同學快多了,因為他們是在課堂上學習,而我卻是透過實際動手做來學習。

「萬一你這樣做,或是發生了那樣的事?」——而無論他們提出什麼問題,我都有答案。針對他們可能提出的所有問題,我事前都已經想到,也都仔細思考過了,並且還設法提出讓我自己感到滿意的解決方案。每當他們提出反對意見,我就會將之轉化為正面可行的事。

如果對方手臂交叉,往後靠在椅背上,這就很明顯表示我並沒有說服他們。

在你離開之前,請容許我問您一個問題:如果以一到十分來回答,十分代表您已經準備把車買回家,一分代表即使我把車給您,您也不會考慮它,請問您此刻的答案會是幾分?

我要怎麼做才能讓您今天就達到十分?

從許多方面來說,管理就是確保你的團隊與你抱持一致目標和願景。身為經理人,向團隊成員適當地解釋哪些事有待完成,以及應該以什麼方式達成,是你的職責所在。

有時候,離開原本的老闆,事後證明反而是好事一樁:這可能會促使離開的人選擇去求學深造,或是學會推銷自己以求被下一個伯樂賞識,還有人因此自行創業。

我們正生活在一個資訊供應過多的環境,絕大多數資訊都是噪音,而且不具任何實際價值。因此,能告訴我們如何過濾和使用最重要資訊的人,就變得格外珍貴。

後續追蹤才王道(Follow-up is king)。

每個人都會想跟他們喜歡和信任的人買東西。

依循以下這個已經通過檢驗的有效祕訣:找出顧客的需求和匱乏,再以優質的產品、優惠的價格和卓越的服務,滿足顧客的需求和匱乏。

真正的成功不在於你從這個世界「拿走」了什麼,而是你和這個世界「分享」了什麼。創業家的真正報酬,是發揮創造力,和正面的影響力。

以下幾個用來評量成功的方式才是更重要的。他們是創業家人生中的真正報酬。

為自己而創業的一個最大報酬就是,這會讓你——事實上是要求你——發揮自己的創造力。

高尚的倫理道德必須是商業策略中最根本和不可或缺的一環。

倫理道德為所有企業核心的人性面向,提供了一道清晰微光。這是經營方程式中無法被科技所複製的部分。展現高尚倫理道德的商業人士,得以開啟已然關閉的大門、克服看似難以超越的困難,並且在每天晚上回家時,能夠睡得安穩。

一位良師益友,就足以造成非常大的改變——而每個人在一生中,都值得擁有這樣的啟蒙與協助。

成功的商人不必然是最有錢的人,成功與否要看你是否快樂,是否樂於做你正在做的事,並且慷慨大度。真正的成功不在於你從這個世界「拿走」了什麼,而是你和這個世界「分享」了什麼。

我始終相信,人要勇於追求生命中渴望的事物。做你真正想做的事,做能讓你真正感到快樂的事,到頭來你將獲得非常豐厚的報酬。

我始終相信,人要勇於追求生命中渴望的事物。因為,世界上真的存在著無限的可能性。

營運概要:

新創公司需要多少成本?

每個月的固定支出是多少?

提供某項產品或服務的成本是多少?

你打算收取多少費用?而如果你自己是顧客,你會願意支付多少錢?

你會如何推銷這家公司,行銷的費用又會是多少?

你能以多快的速度累積到足夠的顧客數?

如果要支應公司的開銷,你至少需要多少顧客?

想像你正在電梯中跟陌生人交談,而他們問起了你的新事業。你的目標是要能非常輕易地解釋清楚——簡短、親切、切中要點——然後得到對方一聲「哇」的反應。你只有三分鐘的時間。如果無法在三分鐘之內說明白,表示或許你想做的太多了。如果在你做完解釋之後,聽眾並未發出「哇」的一聲,那麼或許你還沒為你的構想找到正確的切入點。

做生意時,我向來信守兩個原則:一、經常使用合約;二、絕對不要雇用朋友。第二個原則,有時候我會允許自己視情況而調整,但是第一個原則是不能妥協的。「永遠」都要訂定合約。合約是一份書面協議,用來保護你和你的公司。當你在聘請行銷公司、延攬合作夥伴、雇用員工,或是在為公司尋求外力協助需達成任何一種協議時,請將所有細節都落實為書面的文字。


閱讀全文...

股海勝經--No.1財經部落格主的指數化投資法,閱讀心得

2009年9月3日 星期四

早在2007年12月就發現了綠角這個部落格,當時對於他的觀點犀利,立論堅實,吸引我一路閱讀下去,時間過得真快,綠角也推出了原生中文第一本主要討論指數化投資與海外券商交易的書籍『股海勝經--No.1財經部落格主的指數化投資法』,透過書籍的傳播,希能滲透到沒有網路使用習慣的另一群讀者。

書中的第一部分,先讓投資人知道,投資的正確概念與態度,在台灣非常多的投資人會買股票,買股的投資人一定都是認為他買的股票會漲,所以才買進,但是卻不知道,其實市場不會因為你的努力選股就多給你一塊錢,市場全體投資人的所得就是市場的報酬減去投資成本,如果你贏過市場2%,那麼代表有另一位投資人輸給市場2%,每個投資人不會因為他的努力,市場就會創造出額外報酬給他,因此投資人透過擇股想要贏過市場,他必須先弄清楚,他一定能贏過其他的投資人嗎?可以打敗一堆專業的證券分析師與超級電腦嗎?就算是能打敗專業證券分析師,也未必能長期打敗指數(大盤),如果專業的資金經理人都無法長期打敗大盤,那一般非專業投資人更是機率渺小了,綠角也提到了頗為知名的比爾‧米勒(Bill Miller)這位基金經理人,連有這樣輝煌紀錄的經理人最後都落的慘敗的下場,那你呢?我在之前剛好也寫了一篇過去績效不是獲利保證--深度檢視比爾‧米勒(Bill Miller)所管理之Legg Mason Value Trust Fund,有更為詳細之探討!

從擇股的不能再談到擇時(market timing)的不可為,很多基金的投資人認為既然不會擇股,那麼利用高賣低買的波段操作,來適時的進出市場,應該是一個很好的投資策略,卻不知道,從以前到現在,從來沒有人能持續的猜對市場漲跌,連股神巴菲特都說:我無法知道何時是高低點,所以我支持買進並長期持有。綠角透過一些實際的數字來證明,大部分的投資人都剛好在賣低買高,與他們所想要的賣高買低剛好相反。

如果你了解了市場的真相,而你也想要避開擇時與擇股,那麼你要先清楚何為投資?投資與投機的區別,書中第七章談到參與市場的正確心態,這是我覺得整本書最重要的核心部分,因為投資人即使有低成本的指數化投資工具與方便的線上交易系統,如果沒有對投資正確的認知,恐怕還是黃粱一夢,許多投資人(實際區分應為投機人)還是難以克服心理上的恐懼與貪婪,且對指數化投資沒有深刻認知,沒有足夠的知識背景支撐,單以為成本低廉就趨之若鶩,而忽略了綠角在部落格及書中大量談及的投資知識,以至於還是用之前主動投資的心態,來管理操作指數型基金或ETF,因此,個人認為,這本書最重要的部份是在PART1。

PART2則是介紹了指數化投資工具-指數型共同基金與ETF,並介紹了國內外的主要發行公司,讓初入門的投資朋友能按圖索驥,提供了一個快速導覽。

PART3指數化投資的管道則是非常實用,國內目前找不到類似的書籍介紹,讀者可借由這一部份,了解台灣與美國的指數化投資管道,並且比較其優劣勢。

心得總結:

國內也有由投信公司業者寫的指數化投資書籍,只是這類書籍主要是介紹推廣指數化投資的好處,較少提及實務面的資料蒐集與購買管道介紹,綠角以淺顯易懂的方式,一步一步帶著投資人從交易平台的比較、開戶與購買,讓投資人減少進入的門檻,即使是一般初接觸的投資人,都應該能按圖索驥,輕鬆開戶開始指數化投資!


閱讀全文...

約翰.伯格—夠了,閱讀心得一(enough)

2009年8月17日 星期一

伯格寫這本書時是79歲(2008年),他在12年前(1996年)動了換心手術,如果手術不成功,那麼我們就無緣看到這本書,如果成功但沒有活這麼久,我們也是看不到這本書的出版,這一切或許是上帝的安排,在生死交關的手術12年後,我們有幸能看到資產管理界的指數化投資泰斗John C.Bogle為投資人(或者更貼切的說是全球民眾)指點投資大道與生命真理,讓被許多人遺忘許久的價值觀,再次呈現在眼前,值得大家細細思量。

Bogle將書分成三個主題,分別是金錢、經營與人生,最後以『夠了』來做一個總結,在「金錢」部份,他談到費用太多價值太少,以申購基金或股票或其他衍生性金融工具而言,投資人是位於投資食物鏈的最下方,負責供養整個投資食物鏈,可是,這個投資食物鏈,卻向投資人收取很高的費用,而投資人卻經常被蒙蔽,是資訊不對稱的弱勢方。

在書中舉了一個很經典的例子:2007年賺最多的避險基金經理人是John Paulson,他拿到37億美元的報酬。據說他的公司—鮑爾森避險基金公司—為客戶賺進200多億美元。鮑爾森是靠做空不動產抵押貸款證券(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靠著極為成功的投機交易,幫公司客戶賺進大把鈔票,而他也分到很大一部分做為酬勞。有誰不羨慕他呢?

避險基金經理人賺到天價酬勞,是一種「不對稱」(asymmetry)的結果,一點都不公平。從事投機交易的時候,賭贏的經理人固然賺得荷包滿滿,但賭輸的經理人,卻不用付出什麼代價。

比方說,假設鮑爾森公司認為,不動產抵押貸款證券或擔保債權憑證(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簡稱CDO)會暴跌,並進而押注且賭贏了—也就是說,在信用違約交換(credit default swap,簡稱CDS)的投機中選對邊,那麼,選那些CDO會上漲的公司就賭輸了。假如賭輸的那一方輸掉200億美元,但賭贏的經理人,卻沒有把贏來的200億美元全部還給客戶。就這樣,金融業撈走了大筆費用,就算害的客戶們輸個精光,他們仍然是獲益者。

為了方便理解,伯格再舉了個例子。假設你投資了一檔「避險基金的組合基金」(fund of hedge funds),而這檔基金的經理人,委託另外2名避險基金經理人,負責操作相同的額度。這2名避險基金經理人各自押寶在剛剛描述的投機交易的其中一方。假設其中一個人賺了30%,另一個人賠了30%,那麼,買了這檔基金的你,就會剛好打平,沒賺沒賠。

問題是,你必須支付費用給那位幫你賺了30%的經理人—比方說賺來的30%中的20%,也就是你所投資的金額的6%,加上他原本就收2%的管理費,所以你一共得付給他8%。另外,那位賠錢的經理人雖然操作賠了錢,但你還是要付給他2%基本的管理費。所以平均下來(8%+2%,再除以2),你這個帳戶必須付出去的費用是5%。

還有,接下來你還得付給這檔「避險基金的組合基金」的經理人2%的費用。因此,儘管你的投資組合為你帶來的收益是零,你的本金已經損失7%了。就這樣,金融業又贏了,投資人又輸了。

伯格拿組合式避險基金來舉例,可能是因為有許多人不了解避險基金所隱含的成本,且在2006年前後,如雨後春筍般暴起,好像這是一條通往致富的大道,其實卻是暗藏超大的風險與陷阱,可以參考這個討論串,有相當精彩的實際案例討論,當然不只是這類基金有高的費用率,其他還有很多,可以參考別讓手續費吃掉獲利成本是決定投資成敗的關鍵,這篇國內壽險公司聯結之ETF缺點也談到另一種資訊不對稱,投資人不易查覺!

特別是最近這幾年,相信有許多投資人吃了悶虧,當他們虧損累累時,只能自認倒楣,以為自己學藝不精,以為理專不夠專業,其實都不是,真正長期影響我們投資收益的,是基金公司每年一定收走的內扣費用率,而這個費用率有愈來愈高的傾向,可以參考基金費用的長期變化,如果你一直漠視他,那麼你將是受害的一份子,如果你願意改變,唾棄高費用率的業者,其實很簡單,不像想像中的那麼難,特別是現在也有獨立的第三方理財顧問公司,提供投資民眾一個低費用高服務品質的金融規畫服務,您可以重新開始,拒絕當投資食物鏈的最底層!


閱讀全文...

投資人教育讀書會--夠了enough

2009年7月16日 星期四

約翰.伯格是先鋒共同基金集團的創辦人,一生的事業發展十分傳奇,史上第一檔指數型共同基金就是他發明的。他教導投資人以正確的法子累積財富,也孜孜不倦地向投資界宣揚常識真理。也因此,伯格早就預見沈迷於財務方面的成功能夠造成多大的破壞。今天,伯格利用這本書告訴大家如何正確地看待這個困境。

1. 對我而言,這不是多讀一本書而已,而是終身受用的智慧。

2. 從我的500萬的投資組合中,如果每年省下2%的費用,30年後那會是405萬的白花花銀子,不論你的投資組合金額多少,省下來的每一塊錢,都是你應得的,不要輕言放棄,讓給金融業巨獸!

3. 當你一直以為你買基金是在做投資時,請你小心了,其實大部分的基金經理人是在幫你投機,而且暴露的風險超乎你能想像。

4. 投資人位於投資食物鏈的最下方,負責供養整個投資食物鏈,可是,這個投資食物鏈,卻向投資人收取很高的費用。

5. 當你們想要儲蓄退休老本而開始投資,那麼,你們一定要記得:把金融體系所詐走的費用降到最低。

6. 投資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但卻被人們(你自己)給搞複雜了。

7. 這本書讓我更清楚地知道,「投資」與「投機」的分別。

8. 要怎樣面對這個充斥著投機、極端、難以臆測的投資世界呢?

9. 你知道投資成功的關鍵是什麼嗎?『簡單』。

10. 原來要求(真正)專業的服務是那麼的遙不可及,在金融業,大部分的從業人員,都難以達到這個標準。

以上是投資人對夠了(enough)一書的閱讀心得之一部份,如果你對這10點的解答有興趣(當然還有更多其他內容),歡迎參加我們的投資人教育讀書會!

日期:2009/7/25(六)早上9點~11點

地點:暫定 嘉義市遼寧一街90號

由於坐位有限,請事先報名,我們保留接受與否的權利。

PS.特別接受3位遠地朋友使用skype一起參與討論(由於頻寬品質,只開放至多3位)


閱讀全文...

台版馬多夫內幕追擊與省思

2009年7月15日 星期三

早在2009年4月17日,華爾街日報率先報導了這則新聞,當時我想:雷曼的事件還未落幕,又來了一個大地雷,只是這次幾乎只在台灣爆炸,因為9成以上都是台灣的投資人,雖然大多數的投資人可能只是虛驚一場(6家銀行皆已決定認虧買回),但難保以後不會再踩到地雷,那麼投資人應如何安身立命呢?有許多的方式,請容許我以後慢慢寫。

在這次事件中,除了下面報導所寫的之外,另補充幾點看法:

1.費用太多,價值太少
2.投機太多,投資太少
3.複雜的太多,簡單的太少
4.商業太多,專業太少
5.銷售太多,服務太少
6.功利太多,人品太少
7.物慾太多,奉獻太少
這是約翰柏格(John Bogle)新書:夠了(enough)所提到的諸多看法之一,如果大家希望能更smart,能不再採到地雷,這是一本值得您閱讀的書!

金融業在近幾年就是因為上面7點(至少啦),造成他們今天的窘境,我也是其中一員,只是我還有健全的價值觀與品德,因為實在不願意在這樣的大染缸下被汙染,盡一切力量來保護自己的客戶,有時仍是力有未逮,客戶竟在他處受利誘而踩到雷曼地雷或是其他不當銷售的金融商品,還是我幫他們處理後續問題,箇中辛酸,不能言盡。因此種種的對一般客戶極其不利的(不友善的)金融環境,遂而讓我們萌生男兒當自強的意志,走一條人跡罕至的道路,但我們不以為苦,我們願意當先鋒,願意引領投資人走一條真正的康莊大道,雖然需要很多的投資人教育,人力成本也很高,但我們不會放棄,因為我們熱愛這份神聖的工作,如果少了我們,將有更多的投資人吃虧上當,所以捨我其誰?

文章出處:商業週刊

撰文者:吳修辰、張逸光

台版馬多夫案在台吸金,影響超過1萬6,000人,隨著美國資料不斷傳到台灣,各家銀行不斷進行內部調查,究竟是哪些台灣金融界人士協助在台吸金?

是什麼樣的角色,能夠讓五院院長之一,到股王聯發科等都被他騙得投資虧損?見識過各種金融商品包裝的專業金融機構,居然也有六家銀行、一家投信吃了悶虧?整個台灣被波及到的金額高達八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二百六十四億元),受害投資人一萬六千多名。案件爆發!
主角沒沒無聞,憑豪華排場騙倒客戶
這個人叫彭日成,他是美國保盛豐集團創辦人(Private Equity Management Group,簡稱PEM)。
彭日成,在台灣金融界是個陌生的名字,卻打著保本保息,高達六%至八%保證利率的名號,在台灣銷售連動債,強力吸金。現在他遭到美國證管會指控涉嫌詐欺,吸金八億美元,絕大多數資金全都來自台灣,被稱為「台版馬多夫」案。
二○○二年就與彭日成見過面、受客戶委託向PEM求償的律師邱彰說,「我跟我的客戶說,彭日成是個大騙子,但我的客戶說,彭日成比你還有錢啊!」「他為什麼能騙倒這麼多人?因為他來台灣就住總統套房、開大禮車,出入有三、五個保鑣,跟客戶說帶你到杜拜去玩。」
憑著豪華排場,化解投資人疑慮,再以高報酬率,切中人性的貪婪面,是彭日成能獲得投資人信任的最重要法寶。
一樣的連動債,其他發行機構給台灣銀行業的手續費收入不到二%,PEM卻能夠大方的給銀行三%至四%的手續費,讓銀行業難以抗拒。
就是因為這個貪念,讓股王聯發科也成了繼華南金(華南銀行與華南永昌投信)、渣打銀、永豐銀等六家金融機構之後,名列PEM的第七大債權人,受害金額約新台幣兩億元。
聯發科財務長喻銘鐸坦言,聯發科第一次買PEM產品是銀行的介紹,因為第一次投資時的報酬率不錯,第二次為了節省手續費,才直接向PEM購買。

不僅股王聯發科受傷,銷售金額最龐大的華南金有八十五億元,而華南金積極賠付,甚至願意賣掉大樓也要賠付這筆龐大虧損。華南金趕在今年五月初宣布,同時在六月十五日的股東會後兩天就率先受理買回,現在已買回超過九成。
金融圈盛傳,華南金的客戶群有不少立法委員,甚至有一位名列五院院長等級,因此華南金是所有銀行中,買回行動最有效率的銀行。
風暴醞釀!受害銀行要查哪些人讓商品在台銷售

被稱為台版馬多夫的彭日成詐騙案,影響層面龐大,但這個事件因為六家銀行都全部買回,賠付給受害人,表面上看似事件未持續擴大,但是真正的風暴,正隱然成形。
因為此案爆發後,各家銀行都在進行內部調查,目前這六家銀行與聯發科都與美國法院所指派的PEM集團託管人(Receiver)開會,不斷接收到的文件資料,正準備掀開究竟是「哪些人」讓PEM的商品在台灣銷售?
相對於國內前三大財富管理銀行,中國信託商銀、台北富邦銀行、台新銀行遠離此場風暴,一位花旗出身的台北富邦銀行企金部門高階主管透露,當初PEM曾兩度求見,但簡報內容不清不楚,對於商品連結的說明也是支支吾吾,而對方的銷售口語「主軸卻放在華南金、竹商銀(現為渣打銀)、永豐銀行都已經銷售。」
在「不懂不賣(給客戶)」的這種基本常識下,北富銀二話不說,立即就刷下PEM集團商品,連闖進下一關商品審核的機會都沒有。
根據安泰銀行內部的調查報告也發現,PEM的商品為何能夠上架銷售?
安泰銀內部只找到一份文件,上面寫著:「經財富管理部門致電華南銀行查證,華南銀行透過洛杉磯分行確認有PEM集團的存在……。」
調查發現!有銀行沒查核,只因同業有賣就跟進

就只有上述短短幾行文字,安泰銀只因為華南銀有銷售這項商品,沒有盡到詳盡的查核工作,「所以安泰銀才決定因為內部有瑕疵而決定全賠,買回安泰銀一千多位投資人手上的PEM商品。」一位安泰銀高層表示,就外資的觀點來看,這根本不符合正常程序,銀行在法律上站不住腳,只好認賠了事。
一位萬泰銀高層也坦承,當初萬泰銀會銷售PEM商品,就是因為華南金也賣才跟進,因此,萬泰、安泰、台中商銀三家屬於國內第二批銷售PEM商品的銀行,銷售金額都在五千萬美元上下。
台版馬多夫詐騙案經過各家銀行內部調查至此發現,永豐銀、竹商銀及華南金是國內第一批銷售PEM商品的機構,加起來的銷售金額就高達新台幣二百零六億元,是另外三家銀行銷售金額加總的三‧五倍。因而,產生下列三項疑點:
疑點一:為何同樣是花旗出身,北富銀主管看得出問題,但永豐銀行卻看不出PEM商品問題,在二○○五年六月,成為全台灣第一家銷售PEM商品的銀行?
疑點二:為何小小的地區性銀行竹商銀的銷售金額,竟然會高達七十三億元,高居六家銀行第一大?
疑點三:為何身為官股的華南金,竟沒有做好把關,讓PEM闖關成功,華南永昌投信加上華南銀的銷售金額高達八十五億元,加總金額為所有受牽連金融機構第一大?
從美國來的保盛豐託管人及債權銀行的內部調查資料,正逐漸解開上述三大疑點。
根據美國託管人及債權銀行蒐集的資料顯示,PEM商品在台銷售分成兩大系統,第一批PEM商品,是以「GVEC」這家公司擔任基金發行機構,永豐銀香港分行所銷售的即是「GVEC」商品;竹商銀、華南銀、安泰、萬泰、台中銀等五家銀行,銷售的則是以「GVEC Resource」為名的多家相關基金公司發行的系列商品。

第一家銷售PEM商品的永豐銀在四月底進行內部調查也面臨瓶頸,因為當時永豐銀董事長盧正昕、企金部主管等相關人員已全部離職,而當時唯一還在任的,是永豐銀行總經理陳柏蒼。
陳柏蒼卻在今年五月七日,突然請辭永豐金控及銀行董事、永豐銀總經理,以及美國遠東國民銀行董事長等所有在永豐金控的四項職務,閃電離開永豐金。
此外,GVEC有一家顧問公司,叫作「ERM」,這家公司的中文名稱是宜恩財富管理公司(ERM Resource Limited),該公司的負責人叫作詹亮宏,正是PEM集團在台灣的代表人。
二○○五年六月,永豐銀開始銷售GVEC商品後,當時是台灣銀行界銷售連動債的開端,此模式讓PEM發現台灣市場大有可為,因而彭日成找上詹亮宏,由他在二○○五年十一月成立台北代表處,再以「GVEC Resource」為名,發行一系列連動債,再向永豐銀之外的其他五家銀行銷售商品。
二○○六年,第一家銷售「GVEC Resource」系列連動債的銀行就是竹商銀。當時竹商銀總資產不過四千三百億元,只有華南金控總資產的四分之一,但竹商銀所銷售的PEM商品的金額竟然高達七十三億元,比華南銀還多,位居六家銀行第一大。詹亮宏與竹商銀兩大股東之一的詹紹華家族同姓,就引發金融圈很多聯想,也耳語紛紛。
牽連擴大!金控總經理到經辦人員恐列懲處
華南金一向以號稱引進荷蘭銀行風險管理顧問,打著金控完備市場風險管理機制,可有效預防誤踩地雷的旗號為傲,為什麼還是無法躲開PEM集團的詐騙疑雲?
華南金內部人士透露,原先華南金壓根兒也不打算銷售PEM商品,但因有人將商品引介到金控,先由華南永昌投信先後成立私募基金一號、二號,以私募基金的方式銷售PEM商品,成績不錯,後來在金控跨售的思考下,華南銀行才跟進。

目前華南金內部正籠罩著一股低氣壓,因為PEM案的懲處名單即將出爐,華南金要通過五檔PEM商品上架銷售之前,PEM商品必須經過金融產品審議委員會。這個會議的成員,包含華銀的財富管理部門、華銀的風控部門等單位,上至金控總經理,下至經辦人員,所有蓋過章的人都被牽連其中,人數恐怕不少。
不過熟知華南金文化的高層指出,現在懲處名單將跟受理買回的報告一起呈上去,且買回情況踴躍,影響程度可能較小。
只不過,一個在台灣金融界沒有「族譜」的彭日成,加上旗下一家在台灣的不知名公司,卻把台灣各銀行資歷超過三、四十年的金融老將耍得團團轉。是彭日成太聰明?還是台灣銀行業的風控系統已經出現致命性的危機?


閱讀全文...

名人投資學:諾貝爾獎得主對投資者的實戰建議--讀後感2(Investing Under Irrational Conditions-Advices From Nobel Scholars)

2009年3月5日 星期四

第一章「投資理論的演變」篇幅較多,對於一般大眾而言,讀起來較為艱澀,但卻是非常重要的投資學發展歷程與建構投資理論非常重要的敘述,建議可以先從第二章讀起,再慢慢將第一章看完。

在談到主動式投資時,作者舉了一位享譽國際的基金經理人彼得林區,來告訴我們,要挑選到一位值得信賴的優秀基金經理人是多麼的不可求,書中寫道:

彼得林區的經驗、能力以及富達基金公司(Fidelity)的資源與招牌,應該比任何人都具有優勢來選擇能打敗市場的經理人來繼承彼得林區衣缽。然而他退休以後,他的第一任繼承人只做了2年就離職(Morris Smith,1990年5月到1992年7月),第二任繼承人維尼克(Jeffrey Vinik),因為績效不好在1996年6月被撤換。薩穆爾森(Paul Samuelson)承認,即使在效率市場裡,天才型的分析師也會存在。問題是,連彼得林區都找不到這名天才分析師,一般的投資人又如何找的到呢?

台灣的基金投資人與股票投資人,由於沒有正確的投資人教育,被財經平面媒體與電子媒體每日無間斷地資訊轟炸,金融機構的從業人員再火上添油,滿手是認為馬上會漲的股票及基金,殊不知,在學界很早就看透(提出客觀的數據與論點)股市的不可預測性,1965年芝加哥大學教授法瑪(Eugene Fama)就發表了『股價的隨機漫步』(Random Walk in Stock Market Prices),他在研究報告裡,談到一段對技術分析(台灣人最喜歡使用的投資分析方法)的看法,他說:「使用技術分析的人必須承認,證據顯示有許多的論文都一致贊成隨機漫步模式, 然而有關技術分析理論的嚴格實證論文卻鳳毛麟角。假如技術分析人員拒絕隨機漫步模式理論所提的證據,而他們的理論又禁不起同等程度的嚴格實證,那麼他們的立場將是非常脆弱。我相信,這就是隨機漫步模式理論所給予的挑戰。」

在這裡我不禁要再次提醒那些時常盯著螢幕看線圖的投資人,想想一個最簡單的邏輯:如果技術分析有用,那麼設計發明這些技術分析的電腦工程師或技術分析師為何不自己用就好?為何將之公諸於世?為何免費教導你看線圖?為何要辛苦的賣軟體給你賺取微薄的服務費?假如技術分析有效,他們就自己躲起來操作就好了,根本不應跟大家分享,因為分享後,大家都會使用了,這套方法就再也沒有預測能力,就是所謂的「自我毀滅」。

許多人都崇拜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紛紛將價值投資掛在嘴邊,認真研究基本分析法,花了大半時間做功課,看財報,殊不知巴菲特在1996年公司年報裡,董事長給全體股東的信中說到:「大部分的投資人,包括機構投資人以及個人,會發現擁有股票最好的方法是透過費用低廉的指數型基金。」在一篇外資買方的操作心法的分析中,讓我們約略了解,基本分析也可以省略了,一般投資人最好如許多大師或學者的建言,採用指數化的被動投資法,買進並長期持有,才是最輕鬆省力又能贏過至少一半投資人的投資策略。MyEm0.Com


閱讀全文...

與名人投資學作者黃耀東顧問互動

2009年2月21日 星期六

認識黃耀東先生是在4年多前的一次CFP學員研習會中,當時對於他所提出的有關風險分散與資產配置的觀念,頗覺新穎,但因黃顧問居住在美國,那一次見面之後,第二次的會面竟已是2009年元月,他特地為他的新書回來台灣跟讀者朋友分享,拜讀完這本名人投資學:諾貝爾獎得主對投資者的實戰建議,讓我輕鬆的就瞭解了投資學的發展史與實務界運用學界的研究成果而獲得投資理論的實證,是一本投資人與金融從業人員都應該看的書,黃顧問非常熱心協助我了解對書中的一些不太了解的地方,我想台灣的讀者也可能會有這方面問題,因此邀請他來主持一個Q&A,黃顧問很爽快的答應了,原則上由黃顧問電話告訴我,再由我key上來,只是問題通常要一周後才會有答案(他無法即時回復)!一開始先這樣試辦,如有修正我會即時在這篇修改增加。

請各位讀者不用客氣,踴躍發問。

特摘錄書中一段結語與大家共勉~

做為一名投資諮詢的專業人員,必須隨時維持最高標準的職業道德及專業倫理,在許多必須遵守的守則裡,其中一條最簡單的基本原則就是「不能造成傷害」(Do No Harm),另外一條是「應該做而不做,在道德上,仍須對不做的行為負責」:也就是說,不能只是消極地不去傷害,更必須積極地預防傷害的發生,要有人溺己溺的精神。因此,筆者認為應主動將美國運用學術研究的成果,以及多年來的成功管理經驗提供給台灣投資人參考,希望能夠協助更多投資人,避免他們在投資上有無謂的損失。但投資人而言,此係陌生的理論與管理策略;但可以肯定的是,此策略必定會比投資人現行的策略具更低的風險性及管理費用。


閱讀全文...

名人投資學:諾貝爾獎得主對投資者的實戰建議--讀後感1(Investing Under Irrational Conditions-Advices From Nobel Scholars)

2009年2月16日 星期一

在研究被動式指數化投資的過程中,購買了許多外文翻譯書,這些書都寫得很好,美中不足的是,他們都是美國人,是以美國的觀點與國情來說明,對於生活在台灣的我們,讀起來似乎較有隔閡,這本名人投資學:諾貝爾獎得主對投資者的實戰建議 是由在台灣成長在美國發展的獨立投資理財顧問黃耀東先生歷時2年的心血之作,一般類似的投資書籍極少提到投資理論的演變,本書從股市的走向純屬臆測開始談到現代投資組合理論之父-馬可維茲,現在資產管理界幾乎沒有一家不是根據1952年馬可維茲在財務學期刊(Journal of Finance)所發表的「投資組合的選擇」(Portfolio selection)來做為自身資產投資組合的基礎理論依據,但是馬可維茲的理論有缺陷,他認為投資人在設計投資組合時僅就不同的風險性資產來挑選,他忽略了投資人為了控制風險,也可以將資產選擇擴大至現金或其他風險性低的資產。因此耶魯大學教授托賓(James Tobin,1918~2002)在1958年2月發表了一篇題目為<行為接近風險時的變現性偏向>(Liquidity Preference as Behaviour Toward Risk)他認為將資產同時分散到變現力強的無風險性資產,以及可獲得較高報酬的風險性資產,是應付不可預知的未來的最有效方法,這又稱「分離理論」(Separation Theorem)。
馬可維茲的投資組合理論,告訴投資經理人不能只憑自己主觀的喜惡來選擇股票,而忽視分散的重要性;分散要有效,投資組合裡就必須參雜經理人可能不喜歡的股票。
托賓的分離理論告訴經理人,不須用傳統的方法為每一個客戶設計不同的投資組合,他的處方是將所有的風險性資產組合成一個投資組合即可,無論客戶是風險規避者或是風險愛好者,都可以再依其風險嗜好程度來調整風險性資產與無風險性資產的比率。
所以投資人其實不需要千千萬萬檔共同基金,只要幾支股票指數型共同基金(Stock Index Fund)或ETF(Exchange-Traded Fund)組合成所有風險性資產,再加上等同現金資產(現金、貨幣市場基金、T-Bill、短年期美國政府公債指數基金..),這樣就能完成投資人的合理期望報酬,後來經美國基金管理實務界於1976年生出第一檔指數型基金Vanguard 500 Index Fund(VFINX),至今已有32年的歷史。

1981年托賓因投資組合之分離理論,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他在耶魯大學舉行記者會時,向記者說明此理論架構,托賓盡可能以非學術性用語向記者朋友說明,但記者們似乎未能清楚了解,因此要求以更通俗的說法來解釋,當托賓在提及分散的好處時,他說:「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這句話後來在投資界是最常被提起的一句話!待續…

閱讀全文...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