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投資學:諾貝爾獎得主對投資者的實戰建議--讀後感1(Investing Under Irrational Conditions-Advices From Nobel Scholars)

2009年2月16日 星期一

加入共享書籤: HEMiDEMi個人書籤 MyShare個人書籤 Google分享書籤 Technorati分享書籤 Del.icio.us個人書籤 DiggIt! funP分享書籤

http://blog.dengfong.com.tw/2009/02/1investing-under-irrational-conditions_16.html
在研究被動式指數化投資的過程中,購買了許多外文翻譯書,這些書都寫得很好,美中不足的是,他們都是美國人,是以美國的觀點與國情來說明,對於生活在台灣的我們,讀起來似乎較有隔閡,這本名人投資學:諾貝爾獎得主對投資者的實戰建議 是由在台灣成長在美國發展的獨立投資理財顧問黃耀東先生歷時2年的心血之作,一般類似的投資書籍極少提到投資理論的演變,本書從股市的走向純屬臆測開始談到現代投資組合理論之父-馬可維茲,現在資產管理界幾乎沒有一家不是根據1952年馬可維茲在財務學期刊(Journal of Finance)所發表的「投資組合的選擇」(Portfolio selection)來做為自身資產投資組合的基礎理論依據,但是馬可維茲的理論有缺陷,他認為投資人在設計投資組合時僅就不同的風險性資產來挑選,他忽略了投資人為了控制風險,也可以將資產選擇擴大至現金或其他風險性低的資產。因此耶魯大學教授托賓(James Tobin,1918~2002)在1958年2月發表了一篇題目為<行為接近風險時的變現性偏向>(Liquidity Preference as Behaviour Toward Risk)他認為將資產同時分散到變現力強的無風險性資產,以及可獲得較高報酬的風險性資產,是應付不可預知的未來的最有效方法,這又稱「分離理論」(Separation Theorem)。
馬可維茲的投資組合理論,告訴投資經理人不能只憑自己主觀的喜惡來選擇股票,而忽視分散的重要性;分散要有效,投資組合裡就必須參雜經理人可能不喜歡的股票。
托賓的分離理論告訴經理人,不須用傳統的方法為每一個客戶設計不同的投資組合,他的處方是將所有的風險性資產組合成一個投資組合即可,無論客戶是風險規避者或是風險愛好者,都可以再依其風險嗜好程度來調整風險性資產與無風險性資產的比率。
所以投資人其實不需要千千萬萬檔共同基金,只要幾支股票指數型共同基金(Stock Index Fund)或ETF(Exchange-Traded Fund)組合成所有風險性資產,再加上等同現金資產(現金、貨幣市場基金、T-Bill、短年期美國政府公債指數基金..),這樣就能完成投資人的合理期望報酬,後來經美國基金管理實務界於1976年生出第一檔指數型基金Vanguard 500 Index Fund(VFINX),至今已有32年的歷史。

1981年托賓因投資組合之分離理論,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他在耶魯大學舉行記者會時,向記者說明此理論架構,托賓盡可能以非學術性用語向記者朋友說明,但記者們似乎未能清楚了解,因此要求以更通俗的說法來解釋,當托賓在提及分散的好處時,他說:「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這句話後來在投資界是最常被提起的一句話!待續…

0 意見: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