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理財顧問公司-信仰的力量

2009年2月16日 星期一

加入共享書籤: HEMiDEMi個人書籤 MyShare個人書籤 Google分享書籤 Technorati分享書籤 Del.icio.us個人書籤 DiggIt! funP分享書籤

http://blog.dengfong.com.tw/2009/02/blog-post.html
許久沒有看到林鴻鈞老師的身影,他現在全力在大陸發展(主要應是協助培訓大陸的CFP及一般金融從業人員),記得上林老師的CFP課程時,聽他述說從事獨立理財規劃的艱鉅挑戰,那已經是5年前的事了,當時壓根沒想到現在也走在跟他一樣的道路上,鴻鈞老師是一位先行者,可以說是拓荒英雄,在1990年代 ,根本沒什麼人知道理財規劃的重要性,以為理財規劃就是買基金買股票買保險,就是投資賺錢,那時我第一次知道他是看了2本他的著作,策略理財與策略投資(1996/7出版),當時他還在安泰投顧工作(如果沒記錯的話),我則是剛入行2年,經歷了這麼多年,看到他還是堅守理財規劃產業,透過實務與教學的方式,散播更多理財規畫種子到台灣與大陸,讓我更加堅定地走這條人跡稀少的道路,這時美國詩人羅伯佛洛斯特的名詩句:「樹林裏兩條道路分歧,而我選擇了人跡稀少的那條,因而造成了日後所有的不同」,再度浮上心頭!

原文出處:金庫網
編者按:第三方理財,對普通民眾來說是一個新鮮的概念;對廣大CFP/AFP持證人而言,它意味著一片藍海,意味著一種責任,更意味著一個夢想。夢想是美麗的,現實是殘酷的,追夢的過程中有衝動也有失落,有歡笑也有淚水。在夢想啟動之前,聽一聽過來者的苦辣酸甜,感悟他們的得與失,不失為接近夢想的一種方法。
  迎新之際,我們請到臺灣和大陸CFP教育的泰斗級人物林鴻鈞老師,探討臺灣第三方理財的發展。林老師娓娓道來的平靜背後,蘊含著深沉的力量,仿佛火山下亙古流淌的岩漿,執著的奔向遠方。理財,原來是一種信仰。
  十年磨一劍 堅持長期理財觀
  記:林鴻鈞老師,請您給我們介紹一下臺灣第三方理財(公司)發展的情況?臺灣現有的第三方理財公司一路走來,有哪些是好的經驗?有哪些是痛的教訓?
  林:臺灣的第三方理財公司,是最近十年才開始出現和發展的。臺灣的銀行、基金和保險行業的理財業務發展比較久,有二十五年以上的歷史,早期都是以銷售產品為主。第三方理財公司如果沒有產品,在市場上很難獲得利潤;因為在臺灣的投資人眼中,購買保險要找保險公司,存款貸款要找銀行,買賣基金要找基金公司,整個市場都是以產品為導向的。臺灣發展CFP教育到現在已經有五年了,但學員學成後創立自己的第三方理財公司,是最近兩三年才發生的事情。臺灣最早的第三方理財公司大約有八家左右,創辦者大都是我的學生,公司創立初期經營起來非常辛苦,贏利完全依賴于收取客戶諮詢費的公司非常少,很多理財公司也會代理銷售理財產品。
  臺灣的第三方理財公司,據我瞭解今年有兩家公司已經能做到收支平衡,但相當一部分利潤來自產品代理銷售佣金。臺灣以顧問管理費為主要贏利點的理財公司,目前來看公司收入還是不夠支出,但今年看來情況在逐漸好轉。臺灣也有幾家理財公司由於各種原因無法堅持,創業者現在又回到私人銀行去打工積累。我在臺灣是最早開辦第三方理財公司的人之一,公司創立前半年,依靠以前積累下的人脈資源,給我帶來了很多客戶;之後一段時間公司經營的比較辛苦。理財是長期概念,至少要有兩年以上,客戶才能真正瞭解你的好處,也才會介紹新的客戶給你。
  我的理財公司,首先不會賣任何理財產品也不會收取產品代理銷售佣金,其次為客戶做投資規劃,都是用全球ETF(交易所開放式指數基金)來做資產配置,採取跟蹤指數的投資方法。其好處是客戶相對容易看到效果,並且交易手續費是最低的。我們説服客戶從互聯網或券商處購買ETF基金,通過國外大型ETF基金公司的平臺運作;另外我們還會説服客戶做團體壽險,手續費會便宜一半以上。我的理財公司利潤來源,主要包括顧問費和資產管理費,為客戶節約下來的產品手續費用來支付顧問費和資產管理費,對公司和客戶而言是雙贏的結果。如果客戶認同公司的投資理念,一定可以達到他們的理財目標。
  記:我們知道,臺灣第三方理財公司純粹做理財規劃的、不賣產品的也很少,您認為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什麼?未來幾年,臺灣有沒有可能出現比較多純粹做理財規劃的第三方理財公司?
  林:第三方理財公司在臺灣涵蓋的範圍比較廣,一些公司是代理銷售理財產品為主,包括代理銷售境外基金,做私募產品等。嚴格來講,他們是第三方理財產品銷售機構,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第三方理財。在臺灣,大眾的投資理念存在一個誤區,很多投資者認為理財產品我可以自己購買,不需要他人的説明。但理財其實需要付出很大的精力做事後管理,有相當強的技術性在裡面,需要理財師的專業服務。在臺灣,存在認可長期理財概念的投資者,但數量比較少,短期內不會讓第三方理財公司賺到太多錢。從國外的情況看,美國理財市場非常成熟,第三方理財公司從創建到贏利通常需要五年時間,而臺灣的第三方理財公司要獲得成功,也需要至少五年的時間來進行積累。
  記:我們知道在臺灣,合法私募要定期向投資者公佈投資報告,虧損超過一定比例要對客戶做出解釋。臺灣的第三方理財公司如果代客操盤,有沒有這方面的規定?如果臺灣的第三方理財公司利用資訊不對稱的優勢來欺騙投資者,給投資者造成損失,由誰來監管?對第三方理財公司來說,如何規避法律風險?
  在臺灣,合法做私募的機構,包括投資顧問公司、銀行的信託部門、券商等,每月都要向投資者公佈投資報告,這些是有法律約束的。一般的理財公司並不要求公佈投資報告,沒有這方面的硬性規定。因為理財公司做私募是不合法的,需要靠合同來約束經營者的行為。如果出現糾紛,客戶會向臺灣經濟部或金融管理委員會投訴,並通過法律訴訟解決。目前臺灣沒有第三方理財明確的法律規定,法律法規落後於市場的發展。從全球來看,第三方理財只有澳大利亞有明確的法律,美國和英國也在研究。
  對理財師來說,回避法律風險,要提前和客戶訂立合約,將所有對客戶的服務做一個詳細的記錄,明確雙方的權利和責任。諸如發生意外涉及的具體賠償金額,在合約裡都要寫清楚,客戶的利益有保障,自身的風險也可以控制。另外理財師還要對客戶盡到風險告知義務,讓客戶瞭解理財產品存在的潛在風險。
  投資者教育走進學堂的CFP
  記:近期有臺灣媒體稱,有75%的臺灣人理財觀念不及格。在臺灣,投資者教育主要由哪些組織來做?效果如何?
  林:臺灣的投資者教育有媒體、學校、金融機構和CFP協會多方面的參與。在臺灣,很多理財雜誌都在做投資者教育,但主要以市場為導向,宣傳臺灣股市和房市的短期趨勢。在臺灣,中小學課本為學生提供理財常識教育。小學生會瞭解到最基本的理財常識,諸如買東西去大超市價格最便宜,小超市價格稍低,普通的便利店最貴;這些都需要孩子們親身去驗證,印象會非常深刻;小學裡高年級的學生會瞭解到銀行、保險公司日常在做哪些事,瞭解金融機構的基本概念;中學生會進一步學習基本的經濟學概念。近兩年,臺灣的CFP協會也逐步走入各中學、大學,開辦校園理財講座,向學生宣講理財概念。
  臺灣的很多銀行都會主辦理財夏令營,提出小富翁,小博士,小財神這樣的口號,向客戶推出兒童理財套餐。理財套餐的內容包括基金定投,子女教育年金,兒童保險,兒童理財課程等。客戶購買理財套餐,可以得到參與夏令營的機會,理財套餐會根據客戶對子女教育,保障的不同需求來設計。在夏令營中,孩子們可以一起學習辨識真假鈔票;參觀銀行和券商,接觸股票和債券實物;實踐如何做預算和記帳;一起玩大富翁等理財遊戲。理財夏令營的時間通常是1到2天。
  記:從理財師服務客戶的角度,您說過優秀的理財師要掌握變客為友的藝術,請給我們舉一個發生在臺灣的例子。
  林:臺灣的很多投資者缺乏未雨綢繆的預見性,缺乏專業理財知識,需要理財師的説明。依據CFP標準裡的理財六步驟,第一步即是建立客戶關係。理財師和客戶變成夥伴關係,首先要實現利益共用,做到以服務客戶為中心,讓客戶覺得理財師確實可以幫助他,改善他的財務狀況。如理財師幫客戶規劃節稅,投資ETF(交易所開放式指數基金)節約投資成本等,客戶從中可以得到實在的好處,有助於説服客戶建立起對理財師的信心。理財師還需要定期與客戶進行交流,如電話訪問,上門拜訪等。長期堅持以上措施,理財師和客戶就會成為朋友。
  舉一個臺灣的例子,有一對年輕的醫生夫婦,兩個人收入都很高,但家庭日常開支沒有節制,基本沒有任何儲蓄。當他們計畫要生小孩,在聽過我一場演講後找到我諮詢,學習如何記帳、省錢,將每個月家庭記帳的結果與我來討論。結果是,他們的家庭開銷減少掉一半,但生活品質並沒有降低。後來我們成為了不錯的朋友,他們小孩的滿月酒也請我去參加;因為他們是真正認可我的服務,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全文請到金庫網

0 意見: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