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nguard的主動型基金(Active in Vanguard)

2010年10月29日 星期五

加入共享書籤: HEMiDEMi個人書籤 MyShare個人書籤 Google分享書籤 Technorati分享書籤 Del.icio.us個人書籤 DiggIt! funP分享書籤

http://blog.dengfong.com.tw/2010/10/vanguardactive-in-vanguard.html

Vanguard給大多數人的印象可能就是指數型基金的始祖,也是指數型基金的大發行人,其實它的主動管理基金佔了Vanguard基金集團總管理資產的約45%多一點(截至2010年6月底約有5370多億美元),而指數型基金則佔了其餘的54%多一點,可見Vanguard並不是只發展指數型基金。在一篇Morningstar分析文章中,作者列舉了許多Vanguard自家的主動型基金與被動型基金的比較,其中有許多主動型基金不論是長期或短期的滾動報酬,皆贏過相對應指數的被動式管理基金,乍看之下,Vanguard似乎是自打嘴巴,而且是牆頭草,2邊都押(主動管理與被動管理之資產規模幾乎是一半一半),這篇有點像是『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當然如果深入了解,我們知道其實是沒有矛盾之處的。

不論是Vanguard基金公司或是它的創辦人John Bogle都沒有說過指數型基金一定贏主動式基金,只是強調,投資人很難在事前預測出未來會贏指數的主動式共同基金。投資人即使真要選擇主動式管理的基金,也要選擇低成本(低內扣費用)、分散化及有較低的周轉率的主動式基金,而這些特質,就是Vanguard基金家族主動式基金的特質,這也可以部分解釋他跟Vanguard的指數型基金相比,還能有不錯的成績。

我的觀察是,投資人的注意力還是很難離開高績效的主動型基金,特別是中短期的績效,一般投資人極難忍受10年的時間裡,得到差的報酬甚至是負報酬,台灣的投資人更是短視,通常一年就覺得非常長了,銀行的理專通常進出的時間間隔,我常常聽到的都是在半年以內,一方面能帶來較高的周轉率(也就是較高的佣金收入),一方面也能向客戶交代績效(客戶就是要看到入袋為安),這是一個共犯結構,雙方都需要負一半的責任。

所以當一位理財顧問要告訴客戶以指數型基金為投資標的時(以被動式管理&資產配置為投資的策略),它所需要花費的時間與心力,可能是一般金融從業人員的數倍,可說是吃力不一定討好,需要面對接踵而來的疑問與懷疑,需要非常長的時間做投資人教育,可能10年過去了,績效剛好被其他投資人拿來的數檔主動式基金打敗,指數化投資人可能10年過去了,對指數化投資還是會有信心危機,只有極少數投資人,他們深入了解指數化的好,建立起了堅定的信念,排除許多誘惑的毒蘋果,而能堅持到最後(可能是長達20到30年的時間,甚至更長)。

指數化投資,是一條漫長而無趣的投資之路,不像擇時進出,不像選擇(主動式)基金或是股票那樣,充滿了刺激與各種花樣,每年都有許多贏家(打敗指數)可以述說他們的豐功偉業,但長期而言,卻大多數都輸給指數了,可惜的是,大部分投資人看不到長期,他們只看到近在眼前的誘惑,只記得最近發生的事件,選擇將歷史遺忘,選擇忘記過去慘痛的教訓,選擇繼續追求那不可預知的未來績效。

0 意見: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