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伯格—夠了,閱讀心得一(enough)

2009年8月17日 星期一

加入共享書籤: HEMiDEMi個人書籤 MyShare個人書籤 Google分享書籤 Technorati分享書籤 Del.icio.us個人書籤 DiggIt! funP分享書籤

http://blog.dengfong.com.tw/2009/08/enough.html

伯格寫這本書時是79歲(2008年),他在12年前(1996年)動了換心手術,如果手術不成功,那麼我們就無緣看到這本書,如果成功但沒有活這麼久,我們也是看不到這本書的出版,這一切或許是上帝的安排,在生死交關的手術12年後,我們有幸能看到資產管理界的指數化投資泰斗John C.Bogle為投資人(或者更貼切的說是全球民眾)指點投資大道與生命真理,讓被許多人遺忘許久的價值觀,再次呈現在眼前,值得大家細細思量。

Bogle將書分成三個主題,分別是金錢、經營與人生,最後以『夠了』來做一個總結,在「金錢」部份,他談到費用太多價值太少,以申購基金或股票或其他衍生性金融工具而言,投資人是位於投資食物鏈的最下方,負責供養整個投資食物鏈,可是,這個投資食物鏈,卻向投資人收取很高的費用,而投資人卻經常被蒙蔽,是資訊不對稱的弱勢方。

在書中舉了一個很經典的例子:2007年賺最多的避險基金經理人是John Paulson,他拿到37億美元的報酬。據說他的公司—鮑爾森避險基金公司—為客戶賺進200多億美元。鮑爾森是靠做空不動產抵押貸款證券(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靠著極為成功的投機交易,幫公司客戶賺進大把鈔票,而他也分到很大一部分做為酬勞。有誰不羨慕他呢?

避險基金經理人賺到天價酬勞,是一種「不對稱」(asymmetry)的結果,一點都不公平。從事投機交易的時候,賭贏的經理人固然賺得荷包滿滿,但賭輸的經理人,卻不用付出什麼代價。

比方說,假設鮑爾森公司認為,不動產抵押貸款證券或擔保債權憑證(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簡稱CDO)會暴跌,並進而押注且賭贏了—也就是說,在信用違約交換(credit default swap,簡稱CDS)的投機中選對邊,那麼,選那些CDO會上漲的公司就賭輸了。假如賭輸的那一方輸掉200億美元,但賭贏的經理人,卻沒有把贏來的200億美元全部還給客戶。就這樣,金融業撈走了大筆費用,就算害的客戶們輸個精光,他們仍然是獲益者。

為了方便理解,伯格再舉了個例子。假設你投資了一檔「避險基金的組合基金」(fund of hedge funds),而這檔基金的經理人,委託另外2名避險基金經理人,負責操作相同的額度。這2名避險基金經理人各自押寶在剛剛描述的投機交易的其中一方。假設其中一個人賺了30%,另一個人賠了30%,那麼,買了這檔基金的你,就會剛好打平,沒賺沒賠。

問題是,你必須支付費用給那位幫你賺了30%的經理人—比方說賺來的30%中的20%,也就是你所投資的金額的6%,加上他原本就收2%的管理費,所以你一共得付給他8%。另外,那位賠錢的經理人雖然操作賠了錢,但你還是要付給他2%基本的管理費。所以平均下來(8%+2%,再除以2),你這個帳戶必須付出去的費用是5%。

還有,接下來你還得付給這檔「避險基金的組合基金」的經理人2%的費用。因此,儘管你的投資組合為你帶來的收益是零,你的本金已經損失7%了。就這樣,金融業又贏了,投資人又輸了。

伯格拿組合式避險基金來舉例,可能是因為有許多人不了解避險基金所隱含的成本,且在2006年前後,如雨後春筍般暴起,好像這是一條通往致富的大道,其實卻是暗藏超大的風險與陷阱,可以參考這個討論串,有相當精彩的實際案例討論,當然不只是這類基金有高的費用率,其他還有很多,可以參考別讓手續費吃掉獲利成本是決定投資成敗的關鍵,這篇國內壽險公司聯結之ETF缺點也談到另一種資訊不對稱,投資人不易查覺!

特別是最近這幾年,相信有許多投資人吃了悶虧,當他們虧損累累時,只能自認倒楣,以為自己學藝不精,以為理專不夠專業,其實都不是,真正長期影響我們投資收益的,是基金公司每年一定收走的內扣費用率,而這個費用率有愈來愈高的傾向,可以參考基金費用的長期變化,如果你一直漠視他,那麼你將是受害的一份子,如果你願意改變,唾棄高費用率的業者,其實很簡單,不像想像中的那麼難,特別是現在也有獨立的第三方理財顧問公司,提供投資民眾一個低費用高服務品質的金融規畫服務,您可以重新開始,拒絕當投資食物鏈的最底層!

0 意見: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