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星期陪客戶去彰化銀行開立外幣帳戶並申請網路銀行服務,一到外幣開戶的櫃檯,除了承辦的小姐以外,旁邊立即來了一位約莫是45歲的中年行員(不知是否是理專),猛向我的客戶推銷共同基金,我靜靜待在旁邊不動聲色,想聽聽到底他會說些什麼?
話說我這位客戶自從10年前認識我之後,就漸漸不在彰銀申購基金,而是透過我建議的管道來做基金交易,這10年來也沒讓她失望,他離開彰銀後直對我說,他們現在怎麼那麼積極,10年前她在彰銀購買基金時,都沒人打招呼,也沒有人協助,只能自己挑些基金,然後臨櫃申購(當時彰銀似乎還沒有線上交易?),跟今日的積極態度,讓她很是驚訝。
到底這位行員說了些什麼呢?
只聽到他幾乎從頭到尾都在說,目前我們的手續費打3~4折,很優惠,每個月都可能會有不同的折數,要把握機會。一直強調他們折數打很大,卻從頭到尾沒聽到他對客戶提問題,要提什麼問題?至少是了解一下客戶目前的情況與想法吧,甚至也可以問一下客戶是否有足夠的時間,可以坐下來好好聊一下,畢竟銀行不是菜市場,我們可以看到菜市場的喊價聲此起彼落,覺得這才像是菜市場,但是這種景象怎會發生在銀行呢?很想笑,但實在是笑不出來。菜市場的交易我們一般認為那是買賣,一買一賣瞬間完成交易,以後各不相干,通常不需要售後服務,也不需要非常了解買菜的先生小姐,客人要買什麼,就直接報價賣給他。但是金融市場,特別是面對客戶的第一線從業人員,也將客戶與金融機構間的交易當成買賣,這是短視行為,且非常不負責任。這樣的金融環境,最需要檢討的是金融機構,因為他們將手續費(佣金)收入列為評估績效的全部,不論是發放獎金或是各式表揚與獎勵,都是依據你的手續費(佣金)收入,至於客戶是否得到妥善的規劃或建議,那不是他們的關注重點。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第一線從業人員想要繼續生存下去,只好依據公司訂的遊戲規則走,因此形成一個極為畸形的金融產業鏈生態,大有為的政府呢?他們在哪裡呀?他們只會在金融機構出問題後再來亡羊補牢,永遠都是慢半拍,不論是信用卡違約風暴(產生許多卡奴)或是連動債風暴(產生許多頃家蕩產的投資人),政府都不是扮演預防與預警的角色,而是事情爆發後,再來做出許多監管與規範,其中許多的規範只是徒具形式,只是讓客戶簽更多的文件,來保護出事後金融機構不用負責任(因為客戶都在相關揭露文件中簽名確認了)。
親愛的朋友,你還要讓自己繼續無知下去嗎?繼續接受金融機構許多避重就輕的說法,繼續接受第一線從業人員的取巧話術,繼續接受相當不對稱的資訊,繼續接受財經雜誌的置入性行銷,繼續接受顯不合理的佣金結構,繼續接受極為精緻的金融商品簡介文宣但是根本沒有提供理財規劃服務的純商品銷售行為,繼續接受….看官們,您繼續接龍下去吧。
如果你不要繼續讓金融財團欺負,那麼你就要加強你的財務商數,別人是讓信用卡發行公司賺錢,你是賺他們的錢;別人是買了超高內扣費用的共同基金,你是選擇低廉實在的基金或ETF;別人是用很高的利率借錢,你則用不到1%(高竿者甚至是0利率)的利率就可以借到;別人買了一堆讓業務員賺翻天的保單,你則聰明的選擇業務員與保單,讓他們為你服務,為你增值,保護你的人身與財物的風險;別人長期死守著銀行的存款利息,你則有多種長期而言好得多的替代性選擇(台灣早期儲蓄險與美國政府抗通膨公債);別人花大錢買投顧老師的誇張資訊,你則有一堆免費優質的網路文章或是研究報告…
Action Now ! 馬上行動!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