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選擇獨立理財顧問?(Why do you select IFA?)

2009年2月23日 星期一

到銀行買基金就有理財顧問了,再不然選擇壽險公司的壽險理財顧問也可以啊,是的,一般民眾認為理財顧問(理專)不就是讓我們諮詢該買什麼金融商品或向我們推銷金融商品的金融從業人員嗎?這就是今天我們要探討的主題—為什麼要選擇獨立理財顧問?

前一篇所述,我們再來深入探討獨立理財顧問對客戶的重要性.今天在台灣的金融體制下,金融商品被所有金融機構所控制,投顧或投信引進海外共同基金,這些股票型基金絕大多數都是在盧森堡或愛爾蘭註冊,其基金經理費從1.5%~2.5%不等,如果再加上銀行保管費、行政事務等雜支,通常高達2.5%~3.5%,這還沒計算交易費用,國內投信發行的基金,有些更是高的嚇人(一年總費用率高達12%以上),在如此高的費用結構下,還要再加上通路的銷售佣金(1%~5%不等),所有的這些費用,您了解多少?「咦!申購基金的費用不是只有3%嗎,而且銀行還給我6折優惠,我怎麼不知道你說的那些費用?」這就是為何你要選擇獨立理財顧問的原因之一,因為一般金融從業人員受雇於金融財團,他們即使知道有這麼高的費用率,也不敢跟您說,因為他們沒有其他選擇,而且幾乎每位都有業績的壓力,能賣越多對他們而言是最好,但卻也是對客戶殺傷力越大,這是非常明顯的客戶利益衝突.

獨立理財顧問因為其利潤來源並非銷售基金獲取手續費(佣金),而是收取規劃顧問費,所以他們必須盡量降低客戶在基金申購上的費用,因此在美國的獨立理財顧問大都是選擇免佣基金(No-load fund,不須申購手續費),而且基金總費用率越低越好(通常是控制在每年0.2%~0.4%),可以參考綠角的詳細分析.在台灣,這樣的獨立理財顧問還相當稀少,因為台灣沒有相關低廉的免佣基金可以供客戶選擇,而且政府也不注重這個問題,任由金融集團發行或引進高費用的基金,投資人因資訊封閉,也不明就裡,不知道原來世界上有這麼便宜又優質的基金(含傳統ETF).台灣的投資人如要投資費用低廉且信譽良好的共同基金,須要克服一些距離障礙,自行到美國許多網路折價券商申請開戶(網路申請即可),然後再依據獨立理財顧問的規畫,自行申購所需的投資組合.

另外獨立理財顧問必須依照客戶的需求,量身訂製財務規劃建議書,包括風險保障、退休金規劃、子女高等教育金規畫、節稅規劃…等諸多財務目標,而一般金融從業人員其收入主要來源為銷售產品之佣金,較不易做到需求分析,因制度上的差異,讓他們傾向銷售導向,一切目的是把產品賣出去,得到銷售佣金.當然也有少數盡責之從業人員,盡力做到需求分析,但仍受限於投資規畫工具的高費用率!

引用一位加拿大的獨立理財顧問的文章片段,供參考:

為何需要理財顧問?

在加拿大,正如每個人都需要一位家庭醫生來呵護自己的健康,每個人同樣需要專業的理財顧問來保障自己資產的健康。當您有一筆余錢不知如何安排,生活 經歷大的變化(如結婚離婚,孩子出世,配偶去世)或面臨退休時,當您自己管理自己資產不再自信,出現困擾時,當您關注你未來財務狀況變化會影響您的生活時,您的確需要考慮尋找一位能真正幫助您的財務顧問了。

現在是流行Do-it-Yourself 的年代,車壞了自己修,房子有問題去Home Depot 買材料自己修,買賣房子也自售自買,有的還自建。理財領域也不例外,對於購買理財產品,報紙網路的廣告也在宣傳Self-Direct, Avoid the Fees,買基金也要買No-load Fund,投資者開始困惑了:我是不是需要專業的理財顧問來為我服務?

Do-it-Yourself最直接的優點就是省錢。如有些基金產品,股票等您可以直接向基金公司或折扣經紀商(Discount Broker)購買,沒有或有較少的傭金。前提是您有時間,有精力,有興趣,有投資理財的專門知識和經驗,否則您交的學費可能會比您省下的傭金多。

我們來看看Do-it-Yourself有那些缺點:首先,Do-it-Yourself的投資者通常在識別不同類型投資面臨的潛在風險方面其知識,經驗和自律性不如專業的理財顧問。對風險缺乏有效控制是投資造成損失的重要原因。在知識方面,投資者要掌握銀行、保險、基金、股票、稅務、法律等相關 知識。在經驗方面,投資者要經歷過市場的風浪,感受過割肉的切膚之痛,對市場的認識才會全面。在自律性方面,投資行為和心理的研究表明,在面臨風險時投資者往往會表現出非理性的一面,很容易偏離既定的投資計畫。在這時,專業理財顧問會幫助投資者回到正確的軌道。

其次,面臨眾多繁雜的投資產品,多種要素(政治經濟形勢,財政金融政策,利率匯率,稅收政策,投資心理以及全球性事件對市場的影響)的變化,使 Do-it-Yourself個人投資組合的管理任務變得日益艱巨。面對2000多檔基金,數千種股票以及不盡其數的投資選擇,投資者往往會迷失方向。再加上沒有時間關注和研究市場,投資者僅會選擇他們熟悉的金融工具和商品,而忽視了能給投資者帶來更好增長潛力,能説明他們儘快實現目標的投資機會。

我的觀點是:如果您沒有時間、精力、沒有興趣或者沒有投資理財的知識和能力,找一位值得您信賴的理財顧問作為您的投資理財方面的家庭醫生。家庭醫生 為您診斷治療身體疾病,要求醫學院研究生畢業並當三年住院醫生才能獨立行醫;投資理財顧問為您診治財務方面的“疾病”,要求也應該不低,起碼不能找三個月 培訓就出師的“赤腳醫生”。現在加拿大“理財顧問”“理財專家”“投資專家”頭銜滿天飛,沒准哪天您就會撞上個“赤腳醫生”。病沒治好,反而讓您負債累累。那麼選擇投資理財顧問應該有哪些標準呢?


閱讀全文...

與名人投資學作者黃耀東顧問互動

2009年2月21日 星期六

認識黃耀東先生是在4年多前的一次CFP學員研習會中,當時對於他所提出的有關風險分散與資產配置的觀念,頗覺新穎,但因黃顧問居住在美國,那一次見面之後,第二次的會面竟已是2009年元月,他特地為他的新書回來台灣跟讀者朋友分享,拜讀完這本名人投資學:諾貝爾獎得主對投資者的實戰建議,讓我輕鬆的就瞭解了投資學的發展史與實務界運用學界的研究成果而獲得投資理論的實證,是一本投資人與金融從業人員都應該看的書,黃顧問非常熱心協助我了解對書中的一些不太了解的地方,我想台灣的讀者也可能會有這方面問題,因此邀請他來主持一個Q&A,黃顧問很爽快的答應了,原則上由黃顧問電話告訴我,再由我key上來,只是問題通常要一周後才會有答案(他無法即時回復)!一開始先這樣試辦,如有修正我會即時在這篇修改增加。

請各位讀者不用客氣,踴躍發問。

特摘錄書中一段結語與大家共勉~

做為一名投資諮詢的專業人員,必須隨時維持最高標準的職業道德及專業倫理,在許多必須遵守的守則裡,其中一條最簡單的基本原則就是「不能造成傷害」(Do No Harm),另外一條是「應該做而不做,在道德上,仍須對不做的行為負責」:也就是說,不能只是消極地不去傷害,更必須積極地預防傷害的發生,要有人溺己溺的精神。因此,筆者認為應主動將美國運用學術研究的成果,以及多年來的成功管理經驗提供給台灣投資人參考,希望能夠協助更多投資人,避免他們在投資上有無謂的損失。但投資人而言,此係陌生的理論與管理策略;但可以肯定的是,此策略必定會比投資人現行的策略具更低的風險性及管理費用。


閱讀全文...

共同基金的交易費用(transaction costs of the Mutual fund)

各位或許不是很清楚,一般我們到銀行買進股票型共同基金時,除了要給銀行申購基金價款的1%~3%佣金外,還須每年被基金發行公司收取2.5%~3.5%不等的基金經理費、銀行保管費以及行政事務等雜支,這些費用或許細心一點的客戶還是會知道,但真正嚴重影響投資人又看不到的龐大費用是交易費用。

所謂交易費用就是基金經理人每次買賣股票時所發生的費用,這個費用包含2種看不到的隱形費用,一個是「買賣價差」另一個是「市場衝擊成本」.整個交易費用如同一座漂浮在海上的冰山,買賣股票時支付證券公司的交易佣金只是暴露在水面上的冰山一角,而隱藏在水面下看不見的龐大冰山正是「買賣價差」及「市場衝擊成本」。此看不見的費用成本比看得到的交易佣金及管理費更嚴重地侵蝕整個投資的實得收益。

交易費用示意圖:

image

約翰.柏格(John Bogle)在他的買對基金賺大錢一書中指出,共同基金的每年管理費用和營運費用平均占基金資產規模的1.5%以上,還要加上約0.5%的銷售手續費,投資人或許以為僅止於此,但其實不然,投資組合周轉率這種隱含成本,每年至少1%,若以基金每年投資組合周轉率約100%來計算,基金資產若為10億美元,則每年要買進10億美元的股票,賣出10億美元的股票,其中所包括的券商手續費(交易佣金)、買賣價差和市場衝擊成本加在一起,可能高達3%到3.5%,是相當可觀且看不見的額外成本.以直接交易股票的個別投資人而言,每年的交易成本平均大約為1.5%,交易比較不頻繁的投資人的成本比較低,大約為1%,經常交易的投資人的成本就高多了,例如年度投資組合周轉率超過200%,交易費用就要3%。(詳下表)

直接交易股票

交易費用

一般的個別投資人

1.5%

交易比較不頻繁的投資人

1%

經常交易的投資人

3%

(詳細說明請見成本是決定投資成敗的關鍵)

所以我們知道基金周轉率越高,其交易費用越高,而且不易被察覺(除非投資人認真閱讀基金年報並加以加總費用計算其成本之百分率),我們以台灣市場為例:

clip_image004

(資料來源:投信投顧公會網站)

95年是134%,96年是159.9%,97年是138.1%,3年都很接近,市場周轉率代表的是全體投資人的平均週轉率,可以參考綠角這篇說明,那我們所買的共同基金週轉率又如何呢?從投信投顧公會可查到各基金的年度周轉率,我節錄了其中最高的幾檔基金供參考(下圖,97年12月周轉率最高12檔)

image

這些周轉率高的驚人的基金(我大致看了一下,其實大部分基金的周轉率皆大於市場週轉率),投信投顧公會網站也統計了他們的費用比率,我列出了10檔較高費用供參考(下圖),其中傳山高科技基金甚至高達12.62%,也就是基金經理人必須創造至少高於大盤12.62%的績效,才能打敗大盤,這還沒有統計市場衝擊成本買賣價差的隱形成本。

clip_image008

在普遍充斥著高成本的主動型共同基金之環境,投資人不禁要問:那麼有解決方法嗎?是的,那就是利用ETF或指數型共同基金,他們的成本約只有一般主動型共同基金的1/10~1/30,以後我們再慢慢介紹!您可以先參考這篇危機入市-轉變投資思維與重視交易成本


閱讀全文...

在這個經濟動盪時刻,你可以怎麼做?(What can you do in economic depression?)

2009年2月19日 星期四

許多朋友在這波經濟衰退中受到程度不一的影響,有的放無薪假、有的減薪、有的就直接被裁員了,當老闆的也不好過,過不了的,就是把工廠或公司店面結束營業,在這樣百年一見的經濟衰退中,我們應何去何從呢?

在財務的安排上,我先分享一些自己的看法,不論上述什麼情況發生,通常都是會發生收入減少,收入一減少,就會對日常生活開支及儲蓄投資安排產生排擠效應,許多人通常就是先停止儲蓄跟投資,假如這樣還不夠,接著就可能是停止保單繳費,如果是較長期失業,甚至把之前的儲蓄或投資也都領出來用了,閩南語俗話說:「生吃都不夠了,哪有辦法曬乾」,正是這樣的寫照。

難道我們就沒有其他辦法了嗎?當然不是,我們還有許多方法來克服目前的難關,讓我分類來說明:

1 收入減少,但平時有儲蓄,也有緊急預備金==>這時應該找你的理財顧問商量因應之道,收入減少是短期現象還是會長期持續?未來一段時間有沒有可能失業?緊急預備金可以應付多久時間?儲蓄與投資部位有多少?其目的是退休金之用或是子女教育金或是其他用途?收入減少後還有其他可以開源的方式嗎?有沒有可能從節流著手?例如,因為空閒時間較多了,可以利用自身第二專長來兼差,或是將家中第四台停掉(省600元/月),寬頻上網降低速率(約省500元/月),減少外食次數(數千元/月,還能增加健康),減少雜誌訂閱(改採圖書館閱讀或租雜誌),高年級小孩不用上安親課輔班(自己帶還能增進親子關係),出門旅遊盡量親近免費的大自然,甚至可以採露營方式,減少住宿費用,電話盡量長話短說(也可考慮電話節費系統如skype)…在不影響生活品質的情況下,改變一下生活方式,也許是一種你未曾想過的好的替代方式,以盡量不影響到財務目標的持續進行為主,是我所謂的「簡單生活」。如果這樣還不夠,那麼財務目標就得重新安排,或許是延後退休或許是降低退休後的生活開支或許子女高等教育的教育金不用足額準備,或許延後購屋或延後購(換)車…有許多的事要同時考量,所以才建議跟理財顧問一起討論,請他幫你重新擬定一份計畫書,在這個新的計畫書裡,應該避免造成損失,包括基金低賣、保單解約等不可回復的事實。這時就是檢驗你之前的財務規劃是否夠有彈性是否真正是你需要的,當然若你不是很確定你的理財顧問的建議是否恰當,你可以再找幾位分別給你建議,但要當心他們有沒有站在你的立場著想,還是想要趁機再賣你商品?

2 收入減少沒有緊急預備金,但有一些投資==>還是要找你的理財顧問商量因應之道,因為你沒有多餘資金緩衝,所以應該短暫降低生活品質,改變生活方式(參考1。的建議)盡量避免贖回投資資金,因為此時贖回風險性資產,通常就是賣在低點,當然如果你有一些固定收益債券,是可以考慮減少持有,來因應生活之需。從這次的經驗,你必須深刻了解,應有3~6個月(或許要更久)的生活緊急預備金,你的情形可以參照1。的建議。

3 沒有收入但還有一些緊急預備金,也有一些投資==>這是緊急情況,應盡速找到工作,或許工作條件較差,但總是比長期失業來的好!你的理財顧問的建議應該更謹慎,不能有絲毫大意,預備金一但用完,非得賣掉資產不可(也可考慮借貸,但應詳細規劃還款計畫,且利率應合理,最好在年利率5%之內),你應該實施較嚴格的資金支出控管,不要等到彈盡援絕才開始緊張。所有1。的開源節流,你都應該嘗試。

4 沒有收入、沒有緊急預備金,有一些資產==>情況越來越惡劣了,完全沒有緩衝空間,除了上述的處理方式外,慎重思考資產如何變現,看看能不能申請一些救濟或補助,尋求親友的協助也是應考慮的。

5 沒有收入、沒有緊急預備金,也沒有資產==>這是你人生的一大考驗,這時來檢討何以會至於此,對當下幫助有限,但對未來生活有很大影響,所以除了痛下思痛以外,應全面體察你的生活習慣、理財習慣、思考模式…如果此時你還是依以前方式生活依固有思考做決定,那麼恐怕無法脫離這種情況,你需要的是全面改善,甚至是全面拋棄既有思考,仔細重新評估自己的長處與缺陷,好好跟願意協助你的人聊聊,我想可以改進的地方一定很多,須要下定決心全力以赴,才能有所進展,忘記過去努力面前,建議找政府或民間機構提供的免費資源(如:就業輔導,免費課程,免費財務建議…),先從接受別人的救助,以後有能力了再來回饋社會!當然前面4項情況的建議,你都應該試試!

6 其它,還有很多情況無法一一列舉,如果您有需要建議或不同看法,歡迎留言討論或與我私下討論,在時間許可下,我非常願意協助你解決問題。


閱讀全文...

什麼是獨立理財顧問?(What is IFA?)

2009年2月17日 星期二

獨立理財顧問(Independent Financial Adviser,IFA)許多人或許沒聽過,就算有聽過,也許並不是那麼清楚,管他的,金融從業人員還不都是一樣的?如果您存著這樣的想法,也是無可厚非,目前不論是銀行理財專員、壽險公司理財業務專員、證券公司證券營業員或是號稱獨立理財顧問的第三方理財公司,主要都是靠販賣金融商品為收入來源,做法上大同小異,香港也有許多IFA與IFA公司,據我了解,也是靠產品銷售為主,為什麼看到聽到的都是這樣呢?因為產品銷售比較直覺,人們花錢總是希望買到賺錢希望或是買到安心,把產品賣出去,就可以獲得佣金收入,這是較快速賺錢的方式,而且也是較容易入門的方式,金融機構也較易短期獲利!
對於銷售方來說,產品賣出去才是王道,至於常常掛在嘴邊的「理財規劃」「投資管理」「風險管理」「稅務規劃」..等,只不過是協助銷售的附加價值或是口號罷了,如果是附加價值那還有一點幫助,如果是口號,那購買者只是買到一堆不一定有用的金融商品罷了!

何以如此說呢?綜觀國內目前金融從業環境,銀行業理專主要是靠基金手續費或其他金融商品佣金加上一點固定底薪,其所面臨的問題,可以參考這裡.那壽險業又是如何呢?在這一篇裡談到他的問題,在今年已經看到許多從業人員離職或提早退休或轉戰保險經紀人,這現象告訴我們,壽險從業人員在極高度工作壓力下,已經漸漸感到無法負荷,但是轉換跑道問題就解決了嗎?No,問題仍然存在,壽險業只要一天不改革,就一天擺脫不了這個宿命—永遠都缺人,永遠都需要大量新血補充.而可憐的客戶常常找不到人可以服務更不用說是服務品質了!
這一切都根源於台灣沒有發展顧問收費制度,唯有知識有價,才不致於淪落到以販售金融商品為生,我們不是反對販售金融商品,而是金融商品的購買應以客戶真正的需求缺口為主,而不是淪為賺取佣金為目的.只要顧問費制度沒有建立,商品銷售佣金就不會消失,而客戶利益衝突也就不會消失,投資人隨時要注意是否被你的服務人員出賣了!
真正的獨立理財顧問,建議客戶利用免佣的基金(No-load fund)及低基金管理費與低基金費用率(0.08%~0.4%),來架構一個合於風險偏好的投資組合,顧問無法在客戶購買金融產品中獲得任何利益,而是靠收取顧問費或管理資產一定比率的管理費,因此顧問與客戶的立場一致,只有客戶好,顧問才能得到好處,販賣金融商品無法從中獲益!也由於通常這樣的關係是要持續很長一段時間,所以IFA在看待客戶的問題時,較能以長期的眼光經營,而非著眼短線利益,客戶也會因滿意度較高,而不會頻繁更換服務人員甚至被迫更換服務人員(因為許多從業人員都短視或能力不足遭淘汰,客戶被迫換人服務).
近幾年我就收到許多的轉介客戶,他們都是服務人員離職或服務非常糟糕而被朋友推薦來的,雖然一時之間沒能為我產生收入,但當他們知道獨立理財顧問制度的好處時,一定會選擇接受這樣的方式.
至於國內或香港地區有一些獨立理財顧問公司,標榜不依附任何一家大型金融機構,擁有獨立的觀點與超然的立場,這類型公司通常除了銷售佣金照拿之外,還額外向客戶收取帳戶管理費,巧立各種收費名目,美其名提供客戶超值額外服務,實際是收取高額佣金,這類公司的服務機制較像是美國的真正獨立理財顧問公司,但不同的是其收費遠遠高於美國相類似的公司!
提供香港及美國這類機構供大家參考:
香港:ING豐盛時富泛德寰宇
美國: INVESTOR SOLUTIONSPortfolio Solutions, LLC
至於大陸相關發展之新聞,可以看這裡


閱讀全文...

名人投資學:諾貝爾獎得主對投資者的實戰建議--讀後感1(Investing Under Irrational Conditions-Advices From Nobel Scholars)

2009年2月16日 星期一

在研究被動式指數化投資的過程中,購買了許多外文翻譯書,這些書都寫得很好,美中不足的是,他們都是美國人,是以美國的觀點與國情來說明,對於生活在台灣的我們,讀起來似乎較有隔閡,這本名人投資學:諾貝爾獎得主對投資者的實戰建議 是由在台灣成長在美國發展的獨立投資理財顧問黃耀東先生歷時2年的心血之作,一般類似的投資書籍極少提到投資理論的演變,本書從股市的走向純屬臆測開始談到現代投資組合理論之父-馬可維茲,現在資產管理界幾乎沒有一家不是根據1952年馬可維茲在財務學期刊(Journal of Finance)所發表的「投資組合的選擇」(Portfolio selection)來做為自身資產投資組合的基礎理論依據,但是馬可維茲的理論有缺陷,他認為投資人在設計投資組合時僅就不同的風險性資產來挑選,他忽略了投資人為了控制風險,也可以將資產選擇擴大至現金或其他風險性低的資產。因此耶魯大學教授托賓(James Tobin,1918~2002)在1958年2月發表了一篇題目為<行為接近風險時的變現性偏向>(Liquidity Preference as Behaviour Toward Risk)他認為將資產同時分散到變現力強的無風險性資產,以及可獲得較高報酬的風險性資產,是應付不可預知的未來的最有效方法,這又稱「分離理論」(Separation Theorem)。
馬可維茲的投資組合理論,告訴投資經理人不能只憑自己主觀的喜惡來選擇股票,而忽視分散的重要性;分散要有效,投資組合裡就必須參雜經理人可能不喜歡的股票。
托賓的分離理論告訴經理人,不須用傳統的方法為每一個客戶設計不同的投資組合,他的處方是將所有的風險性資產組合成一個投資組合即可,無論客戶是風險規避者或是風險愛好者,都可以再依其風險嗜好程度來調整風險性資產與無風險性資產的比率。
所以投資人其實不需要千千萬萬檔共同基金,只要幾支股票指數型共同基金(Stock Index Fund)或ETF(Exchange-Traded Fund)組合成所有風險性資產,再加上等同現金資產(現金、貨幣市場基金、T-Bill、短年期美國政府公債指數基金..),這樣就能完成投資人的合理期望報酬,後來經美國基金管理實務界於1976年生出第一檔指數型基金Vanguard 500 Index Fund(VFINX),至今已有32年的歷史。

1981年托賓因投資組合之分離理論,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他在耶魯大學舉行記者會時,向記者說明此理論架構,托賓盡可能以非學術性用語向記者朋友說明,但記者們似乎未能清楚了解,因此要求以更通俗的說法來解釋,當托賓在提及分散的好處時,他說:「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這句話後來在投資界是最常被提起的一句話!待續…

閱讀全文...

隱私權說明

1.本部落格相關文章僅供教學分享使用,內容僅供參考,並無作為交易依據之意圖,也不提供任何形式的投資建議。
2.本部落格所引用或摘錄文章片段,如有原著作人異議者,我們立即取消引用連結或摘錄。
3.本部落格採用Creative Commons License著作登豐獨立理財顧問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2.5 台灣 授權條款釋出。
閱讀全文...

獨立理財顧問公司-信仰的力量

許久沒有看到林鴻鈞老師的身影,他現在全力在大陸發展(主要應是協助培訓大陸的CFP及一般金融從業人員),記得上林老師的CFP課程時,聽他述說從事獨立理財規劃的艱鉅挑戰,那已經是5年前的事了,當時壓根沒想到現在也走在跟他一樣的道路上,鴻鈞老師是一位先行者,可以說是拓荒英雄,在1990年代 ,根本沒什麼人知道理財規劃的重要性,以為理財規劃就是買基金買股票買保險,就是投資賺錢,那時我第一次知道他是看了2本他的著作,策略理財與策略投資(1996/7出版),當時他還在安泰投顧工作(如果沒記錯的話),我則是剛入行2年,經歷了這麼多年,看到他還是堅守理財規劃產業,透過實務與教學的方式,散播更多理財規畫種子到台灣與大陸,讓我更加堅定地走這條人跡稀少的道路,這時美國詩人羅伯佛洛斯特的名詩句:「樹林裏兩條道路分歧,而我選擇了人跡稀少的那條,因而造成了日後所有的不同」,再度浮上心頭!

原文出處:金庫網
編者按:第三方理財,對普通民眾來說是一個新鮮的概念;對廣大CFP/AFP持證人而言,它意味著一片藍海,意味著一種責任,更意味著一個夢想。夢想是美麗的,現實是殘酷的,追夢的過程中有衝動也有失落,有歡笑也有淚水。在夢想啟動之前,聽一聽過來者的苦辣酸甜,感悟他們的得與失,不失為接近夢想的一種方法。
  迎新之際,我們請到臺灣和大陸CFP教育的泰斗級人物林鴻鈞老師,探討臺灣第三方理財的發展。林老師娓娓道來的平靜背後,蘊含著深沉的力量,仿佛火山下亙古流淌的岩漿,執著的奔向遠方。理財,原來是一種信仰。
  十年磨一劍 堅持長期理財觀
  記:林鴻鈞老師,請您給我們介紹一下臺灣第三方理財(公司)發展的情況?臺灣現有的第三方理財公司一路走來,有哪些是好的經驗?有哪些是痛的教訓?
  林:臺灣的第三方理財公司,是最近十年才開始出現和發展的。臺灣的銀行、基金和保險行業的理財業務發展比較久,有二十五年以上的歷史,早期都是以銷售產品為主。第三方理財公司如果沒有產品,在市場上很難獲得利潤;因為在臺灣的投資人眼中,購買保險要找保險公司,存款貸款要找銀行,買賣基金要找基金公司,整個市場都是以產品為導向的。臺灣發展CFP教育到現在已經有五年了,但學員學成後創立自己的第三方理財公司,是最近兩三年才發生的事情。臺灣最早的第三方理財公司大約有八家左右,創辦者大都是我的學生,公司創立初期經營起來非常辛苦,贏利完全依賴于收取客戶諮詢費的公司非常少,很多理財公司也會代理銷售理財產品。
  臺灣的第三方理財公司,據我瞭解今年有兩家公司已經能做到收支平衡,但相當一部分利潤來自產品代理銷售佣金。臺灣以顧問管理費為主要贏利點的理財公司,目前來看公司收入還是不夠支出,但今年看來情況在逐漸好轉。臺灣也有幾家理財公司由於各種原因無法堅持,創業者現在又回到私人銀行去打工積累。我在臺灣是最早開辦第三方理財公司的人之一,公司創立前半年,依靠以前積累下的人脈資源,給我帶來了很多客戶;之後一段時間公司經營的比較辛苦。理財是長期概念,至少要有兩年以上,客戶才能真正瞭解你的好處,也才會介紹新的客戶給你。
  我的理財公司,首先不會賣任何理財產品也不會收取產品代理銷售佣金,其次為客戶做投資規劃,都是用全球ETF(交易所開放式指數基金)來做資產配置,採取跟蹤指數的投資方法。其好處是客戶相對容易看到效果,並且交易手續費是最低的。我們説服客戶從互聯網或券商處購買ETF基金,通過國外大型ETF基金公司的平臺運作;另外我們還會説服客戶做團體壽險,手續費會便宜一半以上。我的理財公司利潤來源,主要包括顧問費和資產管理費,為客戶節約下來的產品手續費用來支付顧問費和資產管理費,對公司和客戶而言是雙贏的結果。如果客戶認同公司的投資理念,一定可以達到他們的理財目標。
  記:我們知道,臺灣第三方理財公司純粹做理財規劃的、不賣產品的也很少,您認為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什麼?未來幾年,臺灣有沒有可能出現比較多純粹做理財規劃的第三方理財公司?
  林:第三方理財公司在臺灣涵蓋的範圍比較廣,一些公司是代理銷售理財產品為主,包括代理銷售境外基金,做私募產品等。嚴格來講,他們是第三方理財產品銷售機構,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第三方理財。在臺灣,大眾的投資理念存在一個誤區,很多投資者認為理財產品我可以自己購買,不需要他人的説明。但理財其實需要付出很大的精力做事後管理,有相當強的技術性在裡面,需要理財師的專業服務。在臺灣,存在認可長期理財概念的投資者,但數量比較少,短期內不會讓第三方理財公司賺到太多錢。從國外的情況看,美國理財市場非常成熟,第三方理財公司從創建到贏利通常需要五年時間,而臺灣的第三方理財公司要獲得成功,也需要至少五年的時間來進行積累。
  記:我們知道在臺灣,合法私募要定期向投資者公佈投資報告,虧損超過一定比例要對客戶做出解釋。臺灣的第三方理財公司如果代客操盤,有沒有這方面的規定?如果臺灣的第三方理財公司利用資訊不對稱的優勢來欺騙投資者,給投資者造成損失,由誰來監管?對第三方理財公司來說,如何規避法律風險?
  在臺灣,合法做私募的機構,包括投資顧問公司、銀行的信託部門、券商等,每月都要向投資者公佈投資報告,這些是有法律約束的。一般的理財公司並不要求公佈投資報告,沒有這方面的硬性規定。因為理財公司做私募是不合法的,需要靠合同來約束經營者的行為。如果出現糾紛,客戶會向臺灣經濟部或金融管理委員會投訴,並通過法律訴訟解決。目前臺灣沒有第三方理財明確的法律規定,法律法規落後於市場的發展。從全球來看,第三方理財只有澳大利亞有明確的法律,美國和英國也在研究。
  對理財師來說,回避法律風險,要提前和客戶訂立合約,將所有對客戶的服務做一個詳細的記錄,明確雙方的權利和責任。諸如發生意外涉及的具體賠償金額,在合約裡都要寫清楚,客戶的利益有保障,自身的風險也可以控制。另外理財師還要對客戶盡到風險告知義務,讓客戶瞭解理財產品存在的潛在風險。
  投資者教育走進學堂的CFP
  記:近期有臺灣媒體稱,有75%的臺灣人理財觀念不及格。在臺灣,投資者教育主要由哪些組織來做?效果如何?
  林:臺灣的投資者教育有媒體、學校、金融機構和CFP協會多方面的參與。在臺灣,很多理財雜誌都在做投資者教育,但主要以市場為導向,宣傳臺灣股市和房市的短期趨勢。在臺灣,中小學課本為學生提供理財常識教育。小學生會瞭解到最基本的理財常識,諸如買東西去大超市價格最便宜,小超市價格稍低,普通的便利店最貴;這些都需要孩子們親身去驗證,印象會非常深刻;小學裡高年級的學生會瞭解到銀行、保險公司日常在做哪些事,瞭解金融機構的基本概念;中學生會進一步學習基本的經濟學概念。近兩年,臺灣的CFP協會也逐步走入各中學、大學,開辦校園理財講座,向學生宣講理財概念。
  臺灣的很多銀行都會主辦理財夏令營,提出小富翁,小博士,小財神這樣的口號,向客戶推出兒童理財套餐。理財套餐的內容包括基金定投,子女教育年金,兒童保險,兒童理財課程等。客戶購買理財套餐,可以得到參與夏令營的機會,理財套餐會根據客戶對子女教育,保障的不同需求來設計。在夏令營中,孩子們可以一起學習辨識真假鈔票;參觀銀行和券商,接觸股票和債券實物;實踐如何做預算和記帳;一起玩大富翁等理財遊戲。理財夏令營的時間通常是1到2天。
  記:從理財師服務客戶的角度,您說過優秀的理財師要掌握變客為友的藝術,請給我們舉一個發生在臺灣的例子。
  林:臺灣的很多投資者缺乏未雨綢繆的預見性,缺乏專業理財知識,需要理財師的説明。依據CFP標準裡的理財六步驟,第一步即是建立客戶關係。理財師和客戶變成夥伴關係,首先要實現利益共用,做到以服務客戶為中心,讓客戶覺得理財師確實可以幫助他,改善他的財務狀況。如理財師幫客戶規劃節稅,投資ETF(交易所開放式指數基金)節約投資成本等,客戶從中可以得到實在的好處,有助於説服客戶建立起對理財師的信心。理財師還需要定期與客戶進行交流,如電話訪問,上門拜訪等。長期堅持以上措施,理財師和客戶就會成為朋友。
  舉一個臺灣的例子,有一對年輕的醫生夫婦,兩個人收入都很高,但家庭日常開支沒有節制,基本沒有任何儲蓄。當他們計畫要生小孩,在聽過我一場演講後找到我諮詢,學習如何記帳、省錢,將每個月家庭記帳的結果與我來討論。結果是,他們的家庭開銷減少掉一半,但生活品質並沒有降低。後來我們成為了不錯的朋友,他們小孩的滿月酒也請我去參加;因為他們是真正認可我的服務,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全文請到金庫網


閱讀全文...

2倍放空型ETF&2倍做多型ETF,勿碰!!續(Warning: Leveraged and Inverse ETFs Kill Portfolios)

2009年2月10日 星期二

上一篇我們提到槓桿型或反向型ETF他們追蹤指數的績效是以日計算,而非以月或以年計算,這就是為何之前的多組ETF其年化報酬都沒有反應應有的績效!讓我們用個例子來說明:

我們假設輕原油指數開始時是35元,之後每月上漲5元持續6個月,第七個月開始每月下跌5元,也是持續6個月,在年底時輕原油指數又回到35元,傳統追蹤指數的ETN(ETF會有追蹤誤差ETN則沒有追蹤誤差)起始價格假設為100元,在跟著指數先漲後跌的情況下,年底變為99.56元,與指數誤差很小,如果是2倍做多型,到年底時會是-12.89%,2倍放空的差距更大,通常證券市場不會一路上漲或一路下跌,如果像此例是漲跌互見,而投資人又不是極短線進出(認為看對趨勢就會賺),那麼這將是空歡喜一場!

image

很多人在大陸股票開始泡沫後,想反手放空,於是找到了一支跟iShares FTSE/Xinhua China 25 Index(FXI)反向2倍的UltraShort FTSE/Xinhua China 25 ProShare(FXP),想趁著陸股下跌大賺一筆,如果往前推6個月為期,幾乎是FXI跌最多的時段(詳下圖),投資人買2倍反向的FXP真的有賺到嗎?

image

看下圖比較各位就知道了
image
6個月內FXI下跌了約36%,FXP卻下跌了-60%,投資人看對了趨勢,但卻賠掉6成本金,這就是反向型或槓桿型ETF的特性!

不過國內的金融機構不會提醒你這種ETF的特性,他們會這樣推薦給你-美國的ETF推薦或是這樣-從β 到α 全球ETF 最新發展趨勢,投資人應該更小心謹慎!

推薦投資人應有一不變的投資哲學


閱讀全文...

台灣壽險公司販售之ETF缺點

2009年2月8日 星期日

目前台灣許多壽險公司都將美國上市之ETF採用特定金錢信託架構,與自身所發行之投資型保單或變額年金險做連結,供購買這2類商品之投資人可以買到美國掛牌之ETF,雖然提供了一些方便性,但在收費上卻是出奇地高,將ETF的優點通通抹消掉了,我們節錄其中一家壽險公司之費用率供大家參考(這家還是國內較為低廉的),您就知道,用投資型保單平台來購買ETF,是多麼地昂貴!

XX安聯人壽 美國券商
前置費用

申購金額 3%

申購手續費 申購金額x0.97x1% 0~6.95美元/筆 ***
轉換手續費 一年4次免費 * 0~13.9美元***
信託管理費

帳戶價值1.2%

(壽險公司收取,反應於淨值)

信託保管費

帳戶價值0.1%

(壽險公司收取,反應於淨值)

ETF費用率

(經理費,行政費...)

同右,反應於淨值

約0.09%~0.75%

(ETF發行公司收取)

贖回手續費 一年4次免費 0~6.95美元***
申購時程

T+2日

(以T+2之收盤價成交)

即時成交
賣出時程

T+2日

(以T+2之收盤價成交)

即時成交
報價

信託帳戶另外報價* *

(影子基金)

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報價
提供資料之完整性 僅有數行簡介 非常完整
可供投資ETF數目

約100檔

超過900檔

交易方式 書面,傳真 網路交易
 本表僅供參考,資料若有差異,以原始發行公司為準   登豐國際理財顧問 製表
*:所謂免費是指轉出,至於轉入的ETF視同新申購,仍須收取1%手續費 。(詳舉例)
**:由於報價與美國原始報價不同,增加比較績效時的困難度!
***:美國券商每筆交易收取0~6.95美元 ,依各券商的優惠條件而異,通常0元手續費有較高的限制。
舉例:
投資人如果申購100萬ETF,經由資產配置買進6檔ETF,中間轉換一次(6檔ETF做微調),持有2年後其收費情況如下:(忽略2年期間之報酬波動性,假設帳戶價值維持不變)
XX安聯人壽:
前置費用:100萬x3%=3萬
申購手續費:97萬x1%=0.97萬
轉換手續費:97萬x1%=0.97萬
信託管理費:97萬x1.2%x2年=2.328萬
信託保管費:97萬x0.1%x2年=0.194萬
贖回手續費:0元    ==>2年共支出7.462萬
美國券商:(假設美元:新台幣為1:33)
申購手續費:6.95x6x33=1376元
轉換手續費:6.95x6x2x33=2752元(可能更低)
贖回手續費:6.95x6x33=1376元(須贖回才會發生) ==>2年共支出0.4128萬~0.55萬
這是一個懸殊的差距,此例僅計算2年期間,如果統計更長期,差距還會擴大,投資人應該仔細評估成本對投資本金的為害,成本相關資料可參考別讓手續費吃掉獲利變額年金險費用解析—我的批評

閱讀全文...

2倍放空型ETF&2倍做多型ETF,勿碰!!(Warning: Leveraged and Inverse ETFs Kill Portfolios)

2009年2月4日 星期三

如果你曾經購買或預計購買基金(ETFs)名稱有Ultra(2倍), 2X(2倍),Double Long(2倍做多),或者是 Inverse(反向),UltraShort(2倍反向)等字眼,請務必花幾分鐘看一下這篇,免得你的資金不保,特別是長期的退休基金!

雖然它也是ETF,但是加入衍生性金融商品,來試圖超越指數報酬的2倍或3倍,看起來(直覺)很不錯,特別是在這個金融大風暴的時間點,很多人想要利用放空指數或指數期貨做空來獲取利潤,一般投資人不用了解期貨如何運作或是股票如何放空,只要簡單的買一支UltraShort(2倍放空)的ETF,就可以享受市場指數下跌時的報酬,眼見越來越多的投資機構跟投資顧問推薦這種ETF,心裡真是替投資人擔心!

通常我們稱讚ETF的好處有:透明度高,低成本,流動性佳,有稅務效率。這種槓桿型ETF卻不太一樣!第一,透明度幾乎沒有,因為他是透過衍生性商品槓桿操作,每日每分鐘皆不同。第二,高成本,一般傳統ETF其費用率約在0.08%~0.4%之間,槓桿型ETF卻幾乎都在0.9以上,以本文提到的許多Ultra或UltraShort基金,其費用率為0.95%,是傳統ETF的2~12倍,算是超高的成本,這還沒考慮交易費用呢!第三,稅務效率也因為周轉率高,而讓稅務效率降低。

我們來看幾檔這類型ETF其績效如何,或許你會覺得為何會如此呢?(Why?)

下圖是Vanguard Emerging Markets Stock ETFVWO)Vanguard的新興市場股票ETF, Short MSCI Emerging Markets ProSharesEUM)ProShares的1倍放空新興市場股票ETF和 UltraShort MSCI Emerging Markets ProSharesEEV)ProShares的2倍放空新興市場股票ETF,這三檔基金在2008年的績效比較表。

(圖片來源:Morningstar)


我們看看正常1倍的VWO報酬率是-52.47%,你如果買了2倍放空的EEV,可能會以為賺翻了,因為反向的2倍那不就是104%?這時你趕快看一下帳戶狀況,晴天霹靂般的數字 -24.88%,沒錯這就是你的報酬率,其實若買一倍放空(反向)的EUM其報酬率也不是反向的52%,而是只有19.88%,怎會如此呢?

或許是只有新興市場這樣,讓我們再看看另一種資產類別-Real Estate(不動產),我們舉例如下:

iShares Dow Jones US Real Estate (IYR)iShares道瓊美國不動產ETFUltraShort Real Estate ProShares (SRS)ProShares2倍放空不動產ETF和Ultra Real Estate ProShares(URE)ProShares2倍做多不動產ETF,這三檔基金在2008年的績效比較表。

(圖片來源:Morningstar)

IYR在2008年報酬率是 -39.85%,2倍做多的URE的報酬率是 -80.82%,看起來是一致的,那麼2倍放空的SRS的報酬率是否為接近+80%呢?你或許會吃一驚:實際的報酬率為 -50%。怎會這樣呢?基金的名稱不是2倍放空嗎?基準指數跌,他應該漲才對啊!

讓我們看最後一個例子:
iShares Dow Jones US Energy(IYE)iShares道瓊美國能源ETF,UltraShort Oil & Gas ProShares(DUG)ProShares2倍放空油&天然氣ETF和Ultra Oil & Gas ProShares(DIG)ProShares2倍做多油&天然氣ETF。


(圖片來源:Morningstar)

IYE在2008年報酬率是 -37.24%,2倍做多的DIG的報酬率是 -72.36%,看起來是一致的,2倍放空的DUG的報酬率是 -9%不是74%。

我們很容易理解為何投資人會被這類2倍放空型或做多型ETF吸引,舉例來說明大家就很清楚了。例如:如果看好NASDAQ 100指數,那可以買進PowerSharesQQQQ),但是一般我們的思考流程是這樣的:
1.我看好QQQQ會漲15%,所以買進QQQQ。
2.但是
Ultra QQQ ProSharesQLD)是QQQQ的2倍漲幅,即30%。
3.因為30%>15%。
4.所以買進有2倍槓桿的QLD。
看起來似乎是很合理的推論,只是我們沒有了解到公開說明書上很清楚的表示,2倍漲幅是每日計算,而非每月或每年,這有何差別嗎?

<待續>...


延伸閱讀:
2倍放空型ETF&2倍做多型ETF,勿碰!!續

閱讀全文...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