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看到了綠角財經筆記的2篇文章(1,2),引起了熱烈的討論,在此我詳列了一些數字,並做一些分析,以供網友參考,我個人認為投資型保單值得購買,但要設一些條件,如果這些條件不符合,那就要小心,總之,端看如何使用罷了!
條件:
1. 投資型保單是買保險為主,投資為輔。
2. 要找資深可靠且專業之服務人員(有許多衡量指標,恕日後有空補齊),並請其揭露佣金。
3. 要依年紀、家庭收支狀況、個人理財習慣、個人家庭責任大小與收入穩定性與否等要素來衡量是否購買投資型保單或是一年期定期險。
4. 要與服務人員充分討論日後之服務方式,並請其用書面文字給你(服務員要在上面簽名,以示負責)
大家似乎一面倒的認為一年期定期險較好,如果你們知道其實定期險佣金較高較好,而且定期險保費逐年漲得很快,或許就要重新考慮了,一般而言,我不會有先入為主的觀念,端看客戶情況,給他最適合及有彈性之商品(解決方案)!
我以某家公司一年期定期壽險跟富邦的投資型保單為例(資料由我的合作夥伴提供,僅供教學分享使用,不代表本人之推薦與喜惡)做說明,限於時間有限,無法做詳細分析,如有網友須要進一步詳細資料,我再提供。
範例之背景:
小明,男性25歲,剛工作約一年,年所得約46萬,希望2年後結婚,並希望有2個小孩,不用奉養雙親,目前與雙親同住,尚無考慮購屋(可接受三代同堂),知道要盡早儲蓄投資,但尚未行動,對於投資也不是很清楚,目前只有50萬壽險保障(母親購買,已繳10年,不須他付費),經溝通後可以接受1000萬保額(提早規劃,而不是等到有小孩後再加保,因為這中間有疾病或意外等風險,萬一等身為人父後要提高保額時保險公司不同意的話(或是要加費),因此趁現在無任何既往病史,輕易投保過關)
至此,您先暫停一下,您會建議小明用定期險還是投資型保單呢?還是有其他選擇?不是用嘴巴說了算,而是要給他較詳細的分析建議,包含考慮各種可能的情況,先想想,再往下看我的建議:
先看一年期定期壽險的情況:
下圖為1000萬一年期定期壽險之每年保費(階梯式費率)
小明可能不會從25歲到65歲皆保持1000萬的保額,但是為求比較方便性,我們一路都維持1000萬來比較,在其他變數改變的情況下,會影響到這個比較,所以後面我會列出一些可能的變數供參考。
小明從25~65歲共繳保費365.8萬,如果以2%複利推算現值為203.4557萬
點這裡查看excel試算表比較
從試算表得知,如果以富邦投資型保單繳費20年(假設年報酬率5%), 所繳保費以2%複利推算現值為121萬,共41年期間所繳保費現值比定期險少,但65歲時還可能多出257.96萬的現金可用(詳上面建議書)。
如果只要帳戶價值夠撐到65歲,那麼只須先繳11年即可,不過有個風險就是報酬率不是年年剛好5%。
試算表中我也揭露了服務人員全部年度的大致佣金,你可能會吃一驚,即使小明後面年度保障逐年降低,其定期險所繳保費仍然相當高,服務人員其實只要服務12年,其所得佣金就會高過投資型保單所得,這裡弔詭的是,目前投資型保單服務人員尚未有人服務超過12年(因為投資型保單是新險種引入台灣未滿10年),如果服務人員服務超過12年,那麼他其實賺的會比賣定期險少,但是提供的服務卻較定期險繁重(通常是應付客戶的不定期詢問與解答,辦理線上交易手續與基金轉換,email提供投資資訊…視個人而定),之所以很多人對投資型保單反感,我認為主要是投資型保單的佣金沒有平準化,但定期險的保單卻是佣金平準化,如果投資型保單佣金平準化,那麼壽險業務員可能就沒有動力去賣,自然不會大賣,保險公司為了業績,只好犧牲保戶,將佣金集中前5年發放,也導致了投資型保單大賣,一旦佣金領完,保戶可能就乏人服務,因為業務員還要去衝新的業績,舊客戶除非還有肉可以割,否則就是擱在一旁不理!
我個人之前推薦投資型保單時,都是將佣金攤成20年來看,因此就不是那麼吸引人(因為要預留後面服務的成本),特別是牽涉到投資,可以說絕大多數客戶皆是一知半解,要耗費大量的時間成本做投資人教育,但收入卻很有限,一旦客戶有誤解或不清楚的地方,重複說明五六次也是常有的事。投資型保單由於較傳統保單複雜,甚至很多從業人員也搞不清楚就大賣特賣,因此衍生出很多問題,可憐了無辜的消費者(保戶),個人常常接到孤兒保單或是問題保單的諮詢就是一例,慶幸的事,如果真是要高額保障,那麼他會是很好的選項之一,因為從精算的角度看,投資型保單的費用率長期而言要遠低於一年期定期險(許多網友剛好是認為相反,我可以提出許多證據證明我所言),但是如果客戶只需要短期的保障,那麼一年期定期險或是短年期定期險較有利,應視客戶個別情況來判斷,而非用固定的量尺來判斷。
以小明為例,大家可以猜到我的建議嗎?
最後談一下可能的變數:
1. 如果小明中年失業或轉換跑道(假設42~50歲中間),造成收入中斷或減少,但此時小孩剛好正花錢,有沒有可能造成繳費中斷?(繳不出保費)一年期定期壽險過了繳費寬限期後,馬上停效,如果要復效,還得重新健康告知,這就是一個風險,投資型保單較無此問題,趁著年輕時或收入較高時多投入投資型帳戶,以後萬一資金吃緊,有很長一段時間的緩衝區,保障不會馬上停效。
2. 預計要持續投入投資型保單20年,但卻事與願違,中間發生變故,短期內無法再投入,如果因此中斷保單,不但保障沒了,前幾年繳的保費也浪費掉了,如果當初選擇一年期定期險就好了。(此題有解,但是因人因時而異,在此不多做說明)
3. 運氣不好,賣我投資型保單的業務員離職了,無法繼續提供服務,成為紙上空談。這個問題很嚴重,要克服此問題須要一些具備要件,有時業務員不是離職,而是蒙主寵召,這類風險也要列入考量,從業人員應該要妥善事先安排與告知客戶(Detail我就不談了)。
4. 純就保障而言,不論是定期險或是投資型保單都有其特色,必須深入了解其特性與購買者的習性或觀念是否較為接近,否則很容易因時間遷移而發生後悔的情事,因此一位專業的顧問是佔了很重要的角色,綠角自身的狀況可能與閱讀的網友有相當大的差異,所以他不回答網友的提問是正確的作法,畢竟一般我都是要花很多時間了解客戶的情況與認知程度,才敢給客戶建議,而且還要常常溝通與追蹤當初的建議,以求能落實執行或是微調,遇到未預期的變故也要馬上因應調整,以求讓損失降到最低。
不同年齡的客戶與不同收入狀況的客戶都會影響到何種商品較為合適的問題,真要講究效率,真要客戶利益優先,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發揮空間,如何讓定期險與投資型保單(其實也是一種定期險)在最有效率下出現,在有最大的彈性下出現,考驗著理財顧問的專業與執著,當然這種考驗對於銷售導向的業務員是不適用的!
歡迎大家一起討論,一起將事情看清楚,讓真理愈辯愈明。
回應補充:
我做了一個2%報酬率的試算,連結看此,或許也有朋友認為2%也不一定能達到,這點是沒錯,那麼您可以直接購買一年期定期險,因為您認為2%也是充滿不確定性,那麼只好多花一點錢購買一年期定期險(現值203.45-121=82.45萬)來換得您認為的安全與有彈性。
之所以用5%的預期報酬率,是因為我覺得那應該是服務人員應該有的附加價值,但是定期險而言,服務人員的附加價值發揮空間有限。
如果試算表的換算現值也是用5%,定期險與投資型保單現值差距是會縮小,請看此,投資型保單小勝,但是這我沒有將65歲時投資型保單帳戶價值有257.96萬算進去。
ffaarr提到定期險會因市場利率上升而降低保費,似乎只講到一半,降低保費是只會針對當時新推出的產品(舊商品不適用,舊商品的費率是一推出後就不會再改了),當然我們可以重新購買新商品,但這牽涉到重新核保問題,如果數年後客戶健康狀況不好,重新核保用健康體承保幾乎是不可能,因此只能繼續忍受舊商品(以未來而言)較高的保費.
至於提到一年期定存與長期公債的比喻,恕小弟愚昧,不是很清楚您的意思,基本上投資型保單無預定報酬率是因為保險公司將投資風險移轉給客戶自行操作,就像美國的401K或IRA一樣,投資風險由民眾自負,但是定期險的原理跟確定給付制退休金一樣,不管保險公司或雇主的投資績效如何,他一定要負固定的責任,因此保險公司在計算保費時,就會以較低的預期報酬率計算,想用高一點計算的話,也會被金管會警告或糾正,因此在低利率環境下,購買傳統型壽險,本身就承受了較大的原罪,如果是在10年前較高保單預定利率環境下(6.5%~8%),反而是傳統保單較為方便便宜(因為自己投資,報酬率未必長期達到年報酬8%),雖然一年期定期險對於利率較不敏感,但是預定利率從8%降到約2% ,仍然是有影響的。
另外大家是否願意發表一下定期險的total expense,定期險的expense因為是傳統保單,保險公司沒有在保單條款上公佈的義務,但從台銀人壽網站查到一年期定期險附加費用率18%~35%,中間數為26.5%,如果以一位25歲男性投保到65歲,共須繳41年的費用率為365.8*0.265=96.937萬。我沒有時間將之與投資型保單的費用率共7.4*1.5=11.1萬比較其現值,兩者差距極大,單用看的就知道誰勝誰負了!(或者有熱心網友願意幫忙製作比較表的)
其實我倒是喜歡客戶都主動指明定期險,因為佣金年年領,卻不太需要什麼後續服務,每隔2~3年重新檢視一下保單,簡單又輕鬆,而且佣金愈領愈多,只是我不喜歡客戶後面有抱怨,小明或許可以接受現在18000的保費,或許對於未來的保費調漲也能知道與了解,但是Who know?小明哪天面臨支出增加時 ,第一個抱怨的就是15年前為何幫他規畫與建議這類保單?你知道嗎?就有這樣的客戶是這樣反應的,但是我當初都一再說明自然費率與在保單上劃重點,但是客戶不于承認,我只能啞巴吃黃連。如果每位客戶都像網友們有理性的思辯與理解能力,事情倒是好辦多了,只是我客戶群裡面,大多都是沒有這樣的能力的,或許不是沒有能力,而是不願意去深入了解,其中不乏許多高級知識份子。
網友們可能因為一些自身狀況或當下的理解而做出決定,不論對錯,都是自己下的決定,怨不得別人。我身為一位金融從業人員,有義務也有責任幫客戶一點忙,幫他們做適合他們自身狀況的決定,考量諸多變數後,下一個較為彈性較為有利的產品購買決定,我也沒有把握一定是一路都對的,只是這多年的實務經驗,似乎對的較多,錯的較少,之所以錯了,有些也是很無奈,客戶的種種突發遭遇,並不是我能預測的,我只能以一般狀況加一點可能的突發狀況來考量,再多,我也只能徒呼奈奈!
20091224補充:
逛了一下討論區才發現原來這議題討論得很踴躍,平常忙,是幾乎不上討論區的,客戶多也不須去討論區攬客,提供一個討論串供大家參考!
個人覺得一味的說一年期定期險好,剛好爽了那些賣定期險的業務員(maybe it's me or my agent??),如果不能真正掌握客戶的狀況,而大部分客戶都是不太了解的,即使看了一串或數十串討論,也還是無法掌握各種可能的財務變化,這些變化恕我才疏學淺,無法用文字一一表明,我只是一時興起,提供這類的分析,真正在第一線的業務部隊,才不去管你的分析是否有理,是否有多方考量,他們只找他們要的文章與答案,仍然是銷售導向,定期險也好,投資型也罷,都一樣!如果沒有第一線的專業有道德操守的顧問多一些,大部分的客戶最後還是可憐的食物鏈最底層的一群人.如果傳統純定期險能有免佣定期險,大家的討論才較有意義,否則又是肥了另一群人.當然我也會推薦傳統定期險,只是我對客戶狀況的考量評估會多一些,務求避免後悔的狀況發生.
閱讀全文...